黑龍江曾經繁盛的大豆種植,有日薄西山之勢。
11月12日,來自黑龍江省政府部門的數據顯示,中國“大豆之鄉”黑龍江省的大豆種植面積,已經從2005年最高峰的6323萬畝下降到今年的3105萬畝,在8年間減少了一半。
“大豆年年減產,已經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相關分析師指出,中國大豆單產低,而且一直受國際環境影響。“當然,大豆的種植收益低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大豆減產
據了解,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在2002年至2005年期間為增長時期,從4395.2萬畝增長到6000多萬畝。此后呈現整體減少的趨勢,面積由2006年的5905萬畝,下降到2012年的3996萬畝,今年進一步降至3105萬畝,比上年減少891萬畝。8年間,產量減少了一半。
據黑龍江省大豆協會有關專家介紹,比較效益低是農民種植大豆積極性下降的重要原因。近年玉米、水稻等高產作物市場價格不斷上漲,而國產大豆受進口大豆沖擊,一直處于相對低價狀態。目前,全省一畝玉米或水稻的種植收益已經是大豆的兩三倍,農民棄豆改稻、改玉米現象明顯。
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2013年畝產玉米840斤左右,國儲收購價1.11元/斤,計算得出每畝玉米毛收入932.4元。然而大豆平均畝產在200-280斤,按照收儲價2.35元/斤的價格計算,2013年每畝大豆毛收入564元;種植成本在450元/畝左右,最后所得凈收入約114元/畝。
通過對比玉米和大豆畝產毛收入可以看出,大豆的收入最低。
“效益低,農民就會棄種大豆。”記者從一位曾經種植大豆的農民那里了解到,種一畝玉米的成本400多元,按畝產1500斤,每斤0.8元算,一畝能掙800元。種一畝大豆的成本300多元,按畝產300斤,每斤2.2元算,一畝掙不到300元。
“同樣種一畝地,少掙500塊,誰還愿意種!”利益的現實讓農民們開始改種其他高收益的農作物。
來源:國際金融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