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瓜子,味道香得不得了,但就是嗑起來挺麻煩,籽小、皮厚,一嗑就碎。日前,記者在諸暨市璜山鎮讀山村的田畈里,見識了一種由市花山苗木專業合作社培育出來的新品吊瓜,如南瓜子般大小,皮薄,一嗑就開。合作社負責人陳華夫說,這種新品吊瓜已獲得了4項國家專利,市場前景好,今年他們在璜山、直埠兩地種了200多畝,明年打算在東和等地推廣種植。
諸暨市和周邊地區種吊瓜曾經風靡一時,但由于品種、技術等原因,產量、效益低下,近年漸漸萎縮。陳華夫種了10多年吊瓜,研究市場和品種,情有獨鐘不言放棄。六七年前,他從我省最大的吊瓜基地長興拿來10多個農家品種,自己化苗栽培,篩選出一個株系,對其中一個結果率高、顆粒大、抗病性強的品種進行培育,去年,這個品種經省品種委員會認定,命名為“花山一號”。
“花山一號”畝產達200公斤以上,畝產值在7000元以上,是農家種的數倍,而且籽大、皮薄,一嗑就開,打破了傳統品種吊瓜剝殼難的瓶頸。野生苗嫁接技術、2項育苗技術、盤藤養護技術獲國家專利。也因“花山一號”的面世,原先由長興農業局制訂的吊瓜子生產技術規程,改由花山苗木專業合作社進行修訂。目前,“花山一號”種苗售價就達到每株18元。
“吊瓜子在我國的認知率高,長江以南都可種植,目前是有市場沒產量。重新擴大種植,這個產業一定會重新發展起來。”陳華夫認為。
近幾年,陳華夫不斷與東和、東白湖等早些年的吊瓜產地聯絡,重新發展吊瓜種植,特別是新品種研發成功后,更是四處游說。
“新品吊瓜推廣的最大難點是種苗繁育很吃力,技術要求高,明年我們打算用育溫盤,可產出50萬株種苗,擴種500畝以上。”陳華夫說,今年他與暨陽學院合作,攻關組培苗技術,把病毒降到最低,大大增加了繁苗數量,合作社還購進了全自動剝瓜機,解決瓜囊污染問題。
明年,陳華夫擴種吊瓜首選有種植基礎的東和鄉。麗水吊瓜種植發展勢頭迅猛,最近有幾個鎮鄉的干部來考察,陳華夫決定到那邊去試種“花山一號”,淘汰掉老品種。
來源:浙江農業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