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是青島花生集中上市的季節,然而,記者在萊西采訪時發現,花生市場交易冷冷清清,這與一個月前30多萬畝花生收獲的忙碌景象極不對稱。是什么原因導致種植戶惜售,加工廠和大型油料企業在收購市場面臨哪些問題?
花生價跌兩成多 農戶惜售加工廠“喊渴”
馬連莊鎮花生種植戶劉希良,指著存放在谷倉里的1000多斤花生說:“現在萊西花生收購價格每斤在3.8元左右,比起去年同期的5塊出頭,在種植成本增加前提下,價格下跌了兩成半。”這一價格顯然讓他難以接受,打算先囤積一段時間看看。
地處萊西市沽河街道一角的蔡家莊村僅有240戶人家,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村莊,卻曾是當地有名的花生加工村。村支書潘仁軍介紹,以前興隆的時候,全村八成以上的農戶從事花生種植和加工,擁有總投資1540多萬元的花生加工企業14家,小型花生加工戶80家,高峰時村里一年加工花生米14萬噸,銷售收入 2.2億元,光稅就交了80多萬元。但現在部分規模較小的加工企業由于原料不足,不得不暫時關門停業。
正森花生加工廠經理王正森介紹,由于價格一漲原料短缺,近年來,他的加工廠一直面臨庫存和產能的壓力。以前好的時候每天能加工花生10多噸,現在每天不到5噸,一些較大一點的商家會提前三至五個月囤貨以備淡季。
從事花生加工需要大量周轉資金,若短期內不能成交,加工廠將面臨很大的資金壓力。像“正森”這樣的小花生加工廠,不得不普遍選擇快進快出的辦法,品相好的花生篩選出來,先賣給下游出口企業,質量差點的花生賣給榨油企業,這樣盡管利潤少點,但可以最大限度回籠資金。
萊西市農技站站長萬更波介紹,一般來說,11月下旬才是本地花生集中出貨的時段,一方面是因為農戶賣了錢準備過年;另一方面,到那時候價格基本穩定,元旦前后,本地農戶花生基本出清。
“比較收益”降低 種植面積連年下降
花生價格暴漲暴跌,挫傷了農民種植積極性。據有關數據顯示,萊西花生種植面積呈逐年下降趨勢。調查中發現,種植成本居高不下、比較收益降低、收獲人工費用激增、良種補貼政策相對較弱是主要原因。
花生種植戶劉希良回憶,這兩年身邊的農戶都不太愿意種花生了,前年他種了4畝花生,去年種了3畝,今年也是3畝,但明年準備進城打工,種不種、種多少還不好說。他表示:“今年老天不照顧,7月份天澇,接著就是三個月大旱,今年畝產也就300斤,而去年達到350斤左右,產量下跌一成半,費工費力不說,還賺不著錢,不如進城打工。”
萬更波介紹,以前花生作為重要經濟作物,有“一畝花生四畝糧”之說,意思是種植花生的效益是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的4倍。然而,近幾年花生風光不再。與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相比,同一地塊,花生一年只能收一茬,小麥、玉米則可各收一茬,單從經濟收入來看,相差不大。但是現在小麥、玉米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省時省力,可以節約出時間打工,而花生目前還無法實現機械化收種,很多種植環節只能依靠人力,總體收入相應變少了。
資本大鱷暗中較量 市場面臨重新洗牌
花生市場表面上看似平靜,眾多花生商家已在暗中展開了較量。
青島長壽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曲廣坤透露,盡管花生價格明顯低于往年同期,但總體上看價格一直是在漲的。離這里不到20公里,就是全國最大的花生油生產企業魯花集團。實際上,目前花生的價格,就是半月前魯花開出的收購價;這種價格可能緣于國家近期儲備轉基因大豆油的消息對花生油產生的沖擊。為降低成本,近年來,魯花等大型油脂企業紛紛到價格更低的東北一帶收購花生,那里每斤要比本地便宜0.3—0.4元。
佳德食品經理黃令佳認為,盡管全國各地都有花生種植,但花生主要集中在安徽、山東、東北這幾個地區,產地集中度較高,交易市場甚至比大蒜、綠豆等農產品更易控制。
中國農產品交易網監測顯示,花生價格在去年2月曾突破2008年的歷史最高點后,又在隨后的4個月內累計上漲44%,創下歷史新高。在一路走高的背景下,讓人眼紅的價格使得囤貨一度成為花生收購商的第一選擇。
“一些大型油料企業資金充足,提前儲存了大量原料,往往開出價格但并不急于收購,而我們卻別無選擇,必須積極備貨,一旦大量原料被這些大型油料企業吸進,我們很可能無法備足原料。這樣在信息上就明顯處于劣勢,稍有不慎就要賠本。”曲廣坤坦言,目前,多數中小花生加工企業差不多是在生死線上掙扎。
業內人士認為,近兩年出現的個別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現象,不排除背后有投資商和大油料商在炒作,但慶幸花生市場至今還沒有受到像大蒜、綠豆一樣國際游資的大幅炒作。(青島日報)
來源:青島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