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怕浪費可以吃剩飯,在學校怎么就倒掉了?”最近,煙臺大學保潔員吃學生剩飯倡導節儉一事引起網友熱議。高校食堂菜價普遍比校外低,加上很多學生剩飯剩菜,導致浪費現象嚴重。上周,中國青年報通過愛調研旗下“問卷網”進行的一項2134名大學生參與的調查顯示,80.5%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和周圍人剩飯的情況普遍,90.8%的受訪者贊同大學生應該養成“光盤”節儉的習慣。本次受訪對象的學校分布多集中在二線城市(49.0%),其次為一線城市(39.2%),還有10.1%的大學生位于三線城市。
70.8%受訪者認為剩飯剩菜原因在于食堂飯菜不好吃
在受訪者看來,造成剩飯剩菜的原因包括:不好吃,不愛吃(70.8%);掌握不好飯量(53.0%);食堂不讓打少量的飯菜(19.4%);飯菜便宜(17.3%);養成習慣了(5.0%);周圍人都剩,不好意思不剩(9.6%);減肥(9.9%)等。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的佟芊(化名)覺得學校食堂的浪費現象比較嚴重,“每次倒盤時我感覺泔水桶里都很‘豐盛’,有些菜基本沒動過。”說到原因,她認為一是食堂的飯菜確實不好吃,4個校區中她所在的南校區的飯菜尤其不可口,成了很多同學剩飯的借口;二是因人而異,比如因為不能適量打飯,很多女生只能剩飯,一些同學吃不慣南方菜,也選擇倒掉。
在南京大學的劉棟(化名)看來,學校的剩飯情況雖然并不普遍,但有些比較嬌慣的同學,剩飯就會多一些。他們學校的飯菜不是按量打,而是按錢打,“有時師傅給多了,他們就會因為不好吃或者沒胃口而把剩下的一多半倒掉。”劉棟覺得這樣做,主要是因為“生活好了,零食多了,沒餓著過。不過,在家里剩飯第二頓還可以當主角,在學校里怎么‘地位’就下降了?”
劉棟覺得推行“光盤”應該靠多方面的努力,學生有節儉意識是首當其沖的,食堂也要通過提高飯菜質量、適量打飯來“控制流量”。他說自己很少剩飯,唯一一次全部倒掉是因為鹽放多了,實在沒法吃。
來源:中國青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