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之后,本應該是吃冬筍的季節,但春筍卻悄然上桌了。春筍在此時成了價格不菲的反季節蔬菜。
據了解,春筍本該是來年春天上市的產品,在清明前后最受人青睞,但現在不少種植戶通過人工大棚鋪木屑保溫、增施肥料等方法,能使其在冬天就提前破土而出,提早上市。
在市場上記者看到,零售價格在20元一斤的春筍,甚至出現要比14元一斤的冬筍好賣得多的現象。一位賣春筍的攤主告訴記者,春筍價格的高低取決于天氣的冷暖情況,氣溫越高,春筍出土的多,價格越低;氣溫越低,春筍出土的少,價格越高。如果氣溫一旦變高,春筍也都提前上市,數量一多,自然影響了冬筍的價格。
在淮北的一些飯店、酒店,目前都有春筍上桌。除此之外,不少市民家庭也購買春筍,用來煲湯等。這樣一來,春筍的價格也跟著需求提了上去。買春筍的攤主還告訴記者,每年的春節是春筍需求量增加的時候,那時價格可能會更高一些。
這種反季節的春筍對人體有沒有好處呢?淮北師范大學生物系教授告訴記者:反季節蔬菜接受的光合作用遠不如自然條件下生長的蔬菜,會影響到蔬菜中糖分、維生素及其他營養成分的合成,口感相對也差一些。最好是吃該季節自然生長的蔬菜。
來源:淮北晨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