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晚稻產量不錯,已收了270噸左右,還有200畝沒收割。”近日,在黃巖區院橋鎮上橋村糧食功能區里,成熟的晚稻在陽光下,隨風蕩漾起一層層金色波浪。黃巖永正糧食機械化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陳永正,駕著收割機在稻田里來回穿梭,滿臉露出豐收的喜悅!
據了解,黃巖永正糧食機械化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陳永正,今年在本地和高橋街道流轉了閑置土地600余畝,種了早稻和連作晚稻,均獲得了大豐收,估計光晚稻就可收400多噸。其中在院橋鎮上橋村糧食功能區種了200多畝,種植的晚稻品種主要有錢優1890、錢優8078、浙優18、甬優12、香米稻等。陳永正告訴筆者,當天收割的晚稻新品種是浙優18,種植面積有100余畝,雖然今年經歷高溫、臺風等不利因素,但是產量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日前,經省、市、區農業部門的有關專家估算最高的畝產達到1530斤。
陳永正有著10多年種稻的經驗。在他看來,晚稻想要高產,“良田、良種、良法”三個要素缺一不可。據陳永正介紹,在這些品種中,甬優12想高產要特別注意稻曲病,在抽穗前就要進行相應防治。另外,育秧時,種子要播撒得散一些,秧齡最好不超過25天,等秧苗粗壯一些后再進行移栽。晚稻在收割時不要“搶早”,等稻穗熟透后再進行收割,這樣出米率會高些。
而令陳永正高興的是,今年他從省農科院新引進的品種浙優18,雖然是第一次嘗試種植,但長勢很好,豐收在望。在稻田里,筆者注意到,該品種的晚稻穗大且稻谷顆粒飽滿,連稻稈也比其它品種更加粗壯些。陳永正隨手折了一支稻穗,喜滋滋地對筆者說“你看這種品種每支稻粒比其它品種要多得多,足足有270多粒以上。”更令陳永正感到意外的是,在10月遭遇臺風“菲特”時,其它品種晚稻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倒伏,但因為這一品種稻稈粗壯,抗倒伏能力強,竟沒有受到較大的影響,“預計今年畝產可達1300斤到1500斤左右”。
也許有人會問:陳永正種了這么多田,且一年種了兩季水稻,早稻、晚稻都獲得了高產,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科學,靠的是農業機械化。近年來,陳永正在上級部門的扶持下,堅定地走農業機械化道路,他先后添置了輪式拖拉機、播種育秧機(系列)、高速插秧機、聯合收割機和烘干機等10多種農業機械,從耕地、插秧、收割、烘干等,全程實現了“一條龍”機械化操作。這樣,不但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還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從而達到了種稻增產增收的效果。
來源:浙江農業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