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受“三鹿事件”的影響,企業銷量下降、拒絕收奶,奶農“殺牛倒奶”的現象時有發生。然而現在的情況可能反轉了,今年以來全國普遍陷入“奶荒”,牛奶產區原料奶供不應求。伴隨“奶荒”出現的是兩個現象,即奶企“搶奶”和奶制品價格的高企。
□搶奶
從今年4月份開始,高價“搶奶”已經形成一股席卷全國的風潮,牛奶再次成為炙手可熱的商品。
奶企搶奶手段繁多
“三天兩頭接到電話,有5塊的,有6塊的。”河北省正定縣鴻發奶牛養殖基地負責人楊雙六說,聯系的企業多數來自上海和東北,每公斤出價要比正常高出一兩塊錢,如果養殖基地把奶提供給搶奶企業,一年能多掙六七十萬元。
據了解,一些沒有穩定奶源基地的小型乳品企業是此次“搶奶潮”的發起者,而且往往是跨區域突擊,防不勝防。伊利集團相關負責人說,辛苦建立的奶源基地頻頻遭到鄰近省份的小企業“騷擾”,僅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伊利就損失了8個養殖小區的奶源。
除了高價,有的企業還提出了很多優惠條件。比如現在正是儲備草料的季節,如果合作社給搶奶的企業供奶,企業可以提供幾十萬元的貸款用于購買草料,或是一次性結清其他乳企欠合作社的購奶款。
記者了解到,今年下半年以來,企業單方面提高價格到別的企業奶源基地搶奶的現象頻發,“搶奶潮”不僅覆蓋了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北、湖南、四川、遼寧、江蘇、山東、湖北等十多個牛奶主產區,而且波及了幾乎所有的乳制品企業。
搶奶源于缺乏約束
類似的“搶奶潮”在中國乳業史上已經出現過多次。近年來,為了防止“搶奶潮”再次出現,各地政府和企業想過很多解決辦法。比如企業之間相互協商,約定互不搶奶,或是和奶農簽訂長期協議,形成固定供銷關系。
在奶源富裕、供過于求的時代,這套約束機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今年“奶荒”形成后,供需矛盾加劇,不少企業在面臨缺奶停產時,就將所謂的協議和行業規則拋之腦后。
“另一家企業的老總給我打電話,說能不能不搶他們的奶,我告訴他,只要你把從我們這兒搶走的奶還給我們,我們就停手。”一家乳企的負責人對記者說。
來源:京華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