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主糧去年凈進口總數為1900萬噸左右,今年前七個月的總數也已達1143.9萬噸。不僅如此,繼玉米在2011年進入“全面進口元年”后,中國亦有望于今年超越埃及,成為全球最大的小麥進口國。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測,進口總量將達650萬噸
11月2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公告稱,2013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0193.5萬噸,同比增長2.1%。從2004年算起,這已是中國糧食產量連續增加的第十個年頭。
增產數字背后,“豐年缺糧”的現實卻鮮被提及:同樣在過去的十年中,除2008年、2009年兩年間產稍大于需,其余年份中國的糧食狀況均是產不足需,且缺口日益增大。雖官方多年來一直仍將95%的糧食自給率作為目標,但到2012年底,這一數字已跌破90%。
造成目標與現實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中國一直將大豆納入糧食統計口徑。在進口大豆已占據國內市場大半壁江山的前提下,自給率因此被拉低近10個百分點。但除此之外,因中國三大主糧作物凈進口的常態化趨勢已經出現,其所帶來的影響也正在日益顯現。
就具體數據來看,三大主糧去年凈進口總數為1900萬噸左右,今年前七個月的總數也已達1143.9萬噸。不僅如此,繼玉米在2011年進入“全面進口元年”后,中國亦有望于今年超越埃及,成為全球最大的小麥進口國。按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測,進口總量將達650萬噸。
主糧進口常態化的表面原因,是內外糧食價差日益縮小。但在國內糧食生產規模化短期內難以全面完成,耕地及多重資源型因素日益短缺等多重原因導致糧食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產量提升空間日益收窄前提下,這一局面在短期甚至長期內可能均會處于“不可逆”狀態。
在中國大豆及主糧的進口來源國集中程度甚至超過石油的現狀之下,如何維持其自身糧食安全,如何重構其單純以自給率為核心的安全觀,急迫性正在日益加劇。
事實上,維持進出口平衡還僅是中國糧食安全整體平衡的標準之一。除此之外,這一框架還應包含(總需求和總供給)總量平衡、(糧食和非糧作物)結構平衡、(糧食產區和銷區)區域平衡、(產量和銷量)產銷平衡四個方面。
來源:財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