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速度比常規異育銀鯽要來得快,成魚精養經濟效益有所提高,養殖群體規模可達100000尾,雜交鯽孵化率及出苗率均達到90%以上。歷時三年努力,金山雜交鯽魚新品培育攻關項目現已取得初步成效。這是記者近日在金山區水產技術推廣站采訪時,該站負責人對記者所透露的信息。
據負責該項目試驗的技術攻關負責人姚春軍介紹,目前,該項目的各項研究內容已基本完成,育種奠基群體已完成培育,正著手進行試驗數據統計分析與總結等相關掃尾工作,并可望在2014年4月前完成相關驗收。姚春軍說,異育銀鯽特有的繁殖習性,決定了許多苗種生產單位必須定期進行原種的引進,以保證生產苗種的種質純度和質量,克服銀鯽因多代繁殖產生的“退化”現象。然而,90年代末,方正銀鯽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受到“干枯”的影響,致使引進原種發生困難。作為上海市異育銀鯽的保種單位,金山豐澤淡水魚種場于上世紀九十年代通過分批引進黑龍江水系的方正銀鯽和龍鳳銀鯽,組成基礎群體,進行銀鯽的保種、選育及商品苗的生產。從2004年開始,該場首次以個體大、生長快、肉質好的青魚為父本、銀鯽為母本進行了銀鯽的批量繁育。經初步研究結果表明,與普通銀鯽相比,該組合育成的銀鯽具有顯著的生長優勢,且具有較深的體色,肉質較好,深受養殖戶及消費者好評。
姚春軍又接著說,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水產品的需求逐漸發生改變,個體適中、肉味鮮美的鯽魚在我國的養殖產量及消費量逐年上升,鯽魚育種研究在我國也日益得到重視。至今為止,國內已育成的鯽魚品種主要有異育銀鯽、湘云鯽、中科3號[8]、彭澤鯽、黃金鯽等,其中大部分品種均以鯉魚為父本進行生產,體色、肉質及口感等性狀上也具有部分鯉魚特征,難以滿足長三角地區居民的需求。與這些以鯉魚為父本的鯽魚相比,上海市民更偏好體色較深、肉質更為細嫩鮮美的鯽魚品種。此外,近年來,在鯽魚大規模養殖中,各種疾病頻發,違禁藥物的使用屢禁不止,嚴重威脅著市民的健康安全。因此,有必要培育肉質好、抗病力強的鯽魚新品種,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據悉,雜交鯽魚新品種培育項目是由金山區水產技術推廣站與上海市水產研究所于2011年初合作申報并獲批的上海市科技興農攻關項目,其項目實驗基地即設在該推廣站所屬的豐澤淡水魚種場內。項目研究內容主要包括:雜交銀鯽各交配組合的比較與篩選,雜交銀鯽的遺傳分型及選育,銀鯽異源復合四倍體的誘導及選育,以及雜交鯽與異育銀鯽生長對比試驗。
來源:東方城鄉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