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農村冬閑時節,可在廬江縣同大鎮承包土地種糧的潘英友卻忙得不亦樂乎。“剛剛種完麥子,現在閑下來了,正好在家烘稻子,邊烘邊賣。
”潘英友邊烘稻子邊和記者聊起了他的“農場夢”和“種糧經”。
潘英友家庭農場是合肥市工商部門認定并頒發營業執照的首個家庭農場。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為了鼓勵家庭農場這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合肥發展,市工商、農業、財政等部門創新辦法,先行先試,在全省率先探索扶持“家庭農場”發展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在政策利好的助推下,合肥市家庭農場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家庭農場快速發展
今年是潘英友成為“家庭農場主”后種糧的第一年,不巧遇上了夏季干旱。“今年我承包了1000畝地種植水稻和小麥。從目前來看,水稻平均畝產量在1300斤左右,和去年相當。”潘英友說,今年前期水稻長勢很好,若不是后期遇到干旱,產量還要高一些。
盡管如此,今年潘英友種糧還是獲得了好收益。原來,潘英友今年花了50萬元購買了一套糧食烘干設備,將糧食烘干后,分批出售,提高了糧食等級,賣上了好價錢,此舉將能給他增加26萬元的收入。“今年水稻總產量在130萬斤左右,現在已經賣了94萬斤干稻子,平均賣價在1.42元/斤,每斤水稻多賣了兩毛錢。”潘英友說。
如今,在合肥,類似潘英友這樣的家庭農場主,數量越來越多。來自市農委農經處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市有百畝以上規模種植大戶2023戶,家庭農場總數達到645家。位于巢湖岸邊的老趙家庭農場是其中之一,該農場的“主人”名叫趙承軍,承包了600畝地建水塘從事蝦蟹混養,今年預計能獲得80萬元的純收入。
惠農春風吹綠農場
在采訪中,趙承軍告訴記者,他是看中了環巢湖生態示范區建設的大好機遇而到巢湖岸邊發展生態養殖的。“現在環巢湖交通方便了,人氣也上來了。我覺得,在這里發展生態農業,前景是很好的。”趙承軍說。
趙承軍的判斷沒有錯。近日召開的市委中心組理論學習會議提出,環巢湖生態示范區覆蓋全市80%的人口和65%的面積,是建設生態合肥、大湖名城的重要內容。
來源:合肥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