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羅氏蝦苗繁育,整個人的神經經常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在記者采訪的過程中,幾乎每一位受訪者都重復這樣一句話。由于羅氏蝦育苗的特殊性,成敗關鍵取決于幼體向小苗變態(tài)一刻。因此,“每批苗變態(tài)前的那段時間,都是十分令人揪心的,稍有不慎,成批苗就沒有了,前期投入的餌料錢也將付之東流。”
其實,羅氏蝦育苗難困擾業(yè)界已多年,但是產業(yè)內始終沒辦法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到底有多難呢?如果一批苗從幼體變態(tài)成小苗平均能夠達到四、五成,就可以說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了,而很多苗場的變態(tài)成功率也僅僅在兩、三成,有時甚至全軍覆滅。因此,有業(yè)內人士將羅氏蝦育苗戲稱為“玻璃”產業(yè)——“利潤高,風險高,稍有不慎,就會虧得傾家蕩產。”
業(yè)界戲稱:育苗乃“玻璃”產業(yè)
10月17日,在廣東省高要市白土鎮(zhèn)的一家羅氏蝦苗場,老板陳常東用勺子從育苗池勺起一勺前天剛剛由幼體成功變態(tài)過來的小苗,觀察了好一會,才向記者介紹到:“這是今年做的最后一批苗了,預訂的養(yǎng)殖戶明天來運走。”每年天氣轉涼,養(yǎng)殖投苗量少的10月份之后,大多數(shù)苗場慣例都會停產休整,待第二年春季才恢復生產,陳常東的苗場也不例外。
“出了這批苗,人也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陳常東感嘆道。他告訴記者,今年做了2億多尾苗,中間生產投入成本較高,一年下來大概也就賺個幾十萬元而已。而放眼附近的苗場,大多數(shù)都是慘淡經營,個別苗場還因為連續(xù)虧本而不得不轉讓另謀生計,相比起來,陳常東的景況還算好的了。“做了十幾年羅氏蝦苗,在高要只有我陳常東的苗場沒有轉過手。”說起近幾年羅氏蝦育苗場的遭遇,眼前這位年近六旬的漢子感慨良多。
來源:海洋與漁業(yè)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