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60193.5萬噸,比上年增長2.1%。這意味著,我國糧食產量已實現自2004年以來的“十連增”。不過,糧食產量“十連增”的背后,我國糧食自給率卻在降低,到2012年底,這一數字已跌至86%。
專家分析,糧食進口量增加主要是國內糧食結構性問題,其中大豆進口是主要因素。而伴隨城鎮化、消費升級及農產品加工的影響,都促使了糧食進口量增加。
可能成為最大小麥進口國
今年,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發生了嚴重的干旱,北方的部分地區特別是東北有關省份發生了嚴重的澇災。不過,雖然伴隨并不“風調雨順”的氣候,我國糧食產量依然實現了沉甸甸的“十連增”。
根據國家統計局11月29日發布的數據,今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再跨新的千億斤目標達到60193.5萬噸,比上年增長2.1%。
“這可以說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也是一個高點,這個高點是在成本漲、災情重的情況下取得的,來之不易。”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12月6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然而,作為一個糧食生產大國,中國同樣也是一個糧食消費大國,糧食“十連增”的背后卻掩飾不了“豐年缺糧”的現實。海關數據顯示,近年來糧食進口數量逐年遞增,其中2012年中國糧食貿易總金額為1757.7億美元,其中進口1124.8億美元。貿易逆差為491.9億美元,同比擴大44.2%。
分項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進口玉米521萬噸,增幅197%;進口小麥368.86萬噸,增長195.37%;進口大米232萬噸,增長305%。以上三種主糧的總進口量占當年國內糧食總量的1.9%。
繼玉米在2011年進入“全面進口元年”后,中國對小麥的進口也不斷增加。按照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測,2013至2014年度,國內小麥進口總量將達650萬噸,創下9個年度以來新高。可能在今年超越埃及,成為全球最大的小麥進口國。
進口增加主因是結構性問題
在韓長賦看來,糧食進口增加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糧食增產的幅度還不能夠完全滿足消費剛性增長的幅度。他解釋,我國人口在絕對增長,城市化人口在快速增加,伴隨生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升級加上農產品加工的因素,都增加了國內對糧食需求。
來源:南方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