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這些年的保種工作,純種的浦東雞,可能已經不存在了;如果沒有那些堅守在保種崗位的畜牧技術人員,結果恐怕也是一樣的”,上海市農委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一位技術人員說。三四十年前上海常見的“九斤黃”,這個早已從人們餐桌上消失的雞種已經被列入了 《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技術人員說的這個保種場位于浦東航頭鎮,就靠著這里1000多只種雞,“九斤黃”才得以重回餐桌。
不保種,浦東雞早就滅絕了
浦東雞保種場成立于上世紀70年代,也曾叫作浦東雞良種繁殖場、浦東雞原種場,本意在于為農戶提供優良種雞,繼而滿足市民的餐桌需要。那個時候,浦東雞作為一個地方畜禽品種,在農家常見得不得了,并沒有什么稀罕的。可是,隨著上世紀80年代快大型雞種的引入,農戶們不愿再養這種長得慢、體型大的雞了,所以,現在這種俗稱“九斤黃”的純種浦東雞,數量已經非常之少,2006年,這一雞種被列入 《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一種家禽,居然作為遺傳資源保護起來,可見浦東雞遇到了怎樣的危局。若沒有這個保種場,浦東雞這個品種可能已經沒有了。
“市面上的很多雞都叫三黃雞,其實那些雞是地方雞種和外來雞種雜交的,真正的浦東雞早已從餐桌上消失了”,這位技術人員說,“浦東雞個頭大、生長慢、耐粗飼料、抗病能力強,若從吃的角度來講,肉里面的風味物質沉積多,所以口感好,也就是俗稱的‘有雞味’。”
“我們保種場里的雞,可是一只都不能吃的”,保種場副場長徐衛彬說,“這1000多只雞,是僅存的浦東雞,都是留種用的,如果這些雞沒了,從理論上講,浦東雞這個物種,就滅絕了。”
和雞打了28年交道的技術員
徐衛彬今年50歲出頭,在這個保種場里,已經呆了28年。1985年,他從上海農學院畜牧專業畢業,就分配進了保種場當技術員。徐衛彬的日常工作就是養雞、喂料、收蛋、留小雞、觀察、收集數據、選種、測定,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來源:鳳凰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