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白酒行業的“黃金十年”讓酒企活得異常滋潤,高端酒盛行的背后則是建立在“三公消費”基礎上的畸形消費。然而,在經濟增速放緩、國家限制“三公消費”、禁酒令等因素影響下,高端白酒遭到當頭棒喝,價格大幅下滑,產品出現滯銷。剛剛起步的白酒證券化也面臨夭折。
2013年,整個白酒行業被迫洗牌。一線酒企高端產品價格回落、服務下沉,給二線、三線酒企的產品銷售及生存帶來壓力。整個白酒行業的競爭進入 白熱化,高端白酒市場也從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推出定制酒、低價位酒、加強市場營銷建設等成為酒企今年干得最多的事。但是,這次白酒行業調整極有可能是 史上最大的一次調整,或將持續3年-5年的時間。大浪淘沙、適者生存的游戲規則正在白酒行業上演。
行業洗牌加劇
限制“三公消費”只是導火索
統計數據顯示,國內白酒產量在2012年已經達到1150萬噸,營收達到4000億元,遠超“十二五”規劃中提到的2016年產能900萬噸, 營收3500億元的行業規劃。白酒產能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是,白酒“黃金十年”中,白酒的走俏掩蓋了諸多弊端,高毛利下,以茅臺、五糧液為首的一線白 酒企業的凈利潤站在了百億元俱樂部中,而洋河股份、瀘州老窖、酒鬼酒、沱牌舍得、老白干等酒企,也在高端酒的支撐下實現了大躍進式的增長。
俗話說得好,蘿卜快了不洗泥,白酒市場在“黃金十年”中變得“瘋狂”。
在商家拿到配額就能坐地生財的背景下,經銷商不會去做市場營銷服務,也不會主動開拓市場銷售渠道。酒企則追逐更高的利潤,放棄了低端產品的開發 和培育,一心撲在高端酒的生產和銷售上。而這種缺乏市場服務、營銷創新的團隊,在暴風雨來臨后,顯得異常脆弱。因為,這是一種畸形的市場,白酒失去了其本 來固有的屬性,高端酒成為達官貴人的炫富工具。隨著國內經濟增速放緩、限制“三公消費”政策、禁酒令等政策的出臺,白酒行業進入了深度調整期。2013 年,白酒行業雖然已經在寒冬中調整了一年,但這僅僅是開始。
來源:證券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