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山東陵縣積極探索土地規模化經營路子,激活各類生產要素、集聚各類資本,大力發展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了多樣化規模經營齊頭并進的發展格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東陵縣德強農場,該農場目前已流轉土地5100畝,為當地最大家庭農場之一。
12月7日,記者走進陵縣滋鎮德強農場,實地探訪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管理理念、了解家庭式農場的發展前景,全方位了解家庭農場在新時代下對現代農業及農村建設所帶來的影響。
農場式經營以農民的利益為前提
“土地是農民的,一切的土地規模化經營必須以百姓權益為前提,不能讓老百姓吃虧。”副縣長張登福告訴記者說。“德強農場先后從王元梅、滋鎮街等村流轉土地5100余畝,并與農民簽訂了流轉合同,每畝地每年1000元。轉出土地的農民到農場務工,根據勞動時間、勞動強度及從事工種,每天還可獲取40至300元不等的報酬。僅今年種植玉米一季,農場就支付雇傭農民工務工費10余萬元,促進了當地農民增收。而且土地流轉規模大,實現了農業的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效益比傳統種植業有大幅提升,起到了很強的示范帶動效應。”
記者在農場看到了在此務工的滋鎮街村民胥新福,記者了解到,今年6月,他將自家的17畝土地全部流轉給了農場,之后到農場做一些零工。當問及為什么將土地流轉出去時,他告訴記者:“種植小麥、玉米,遇到豐收年景,除去化肥、農藥、種子等各種投資,不算自己的工錢,一畝地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而且我今年已經61了,孩子都出去打工了,我身體也不好,也干不動了,所以我很樂意把土地流轉出去。每年的流轉金加上每畝100多元的國家綜合補貼,相當于年年豐收,而且德強農場是提前一年把流轉金全額的給我們,我們沒有任何風險,不用看老天爺的臉色了。平時到農場務工,每天還有50元工資,比自己種地劃算多啦!”這賬目,他在心里不知算了多少次。
來源:山東農業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