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信心滿滿地表示,目前正在試驗的雜交水稻畝產已達988公斤,下一步有望突破1000公斤乃至1200公斤,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目標。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面對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新形勢,只有掌控糧食安全的“科技命脈”,真正實現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才能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的“紅線”,牢牢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糧穩天下安。糧食不是簡單的商品,它是物價穩定、市場穩定、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也是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的重要基礎。作為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一個長期的、基礎性的問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旦發生大饑荒,有再多的錢也沒用。一個國家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握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
2013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突破6億噸,實現“十連增”。但這不并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我國農業基礎依然薄弱,發展方式仍然粗放,種糧成本高、收益低現狀沒有改變,糧食供求尚處于緊平衡階段。而且隨著人口總量增長、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和工業用途拓寬,糧食需求呈現出明顯的剛性增長態勢。但城鎮化推進、水資源匱乏,卻使大量耕地被擠占、資源約束越來越緊,企求通過多開荒、多種地來擴大供給難度極大。特別是生產要素價格趨于上升、農業比較效益趨于下降,不少傳統農區出現村莊空心化、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保持糧食連年豐產并不容易。
與之相應,我國糧食進口大幅度增加。在2009年前,我國從美國進口玉米幾乎為零,但從2010年起,我國已成美國玉米的主要買家。不僅如此,近幾年我國小麥、玉米和水稻三大谷物均為凈進口。如果“飯碗”放在別人的手上,不僅靠不住,而且極易受制于人。與以往把宏觀調控放在首位不同,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糧食安全列為明年經濟工作六大任務之首,表達了對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視程度。
來源:經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