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積信養殖場位于廣東茂名高州市石鼓鎮境內一片開闊的平原處,養殖場周圍都是農田,空氣清新環境優美。不細心觀察很難發現此養殖場與其他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經過潘積信的指點,記者才發現每口魚塘的角落處都隱藏著一口水井。
井水助羅非魚安全過冬
對于井水的功效,《本草綱目》中如此描述:“井水新汲,療病利人。平旦第一汲,為井華水,其功極廣,又與諸水不同。”
然而,潘積信給魚兒“喂”井水并不是為了療病,而是為了給魚兒保暖。迄今為止潘積信已經養了20年的羅非魚,養殖的起初兩年是抽河水入塘,但他發現只要入冬氣溫驟降魚塘的溫度也跟著下降,耐寒性不強的羅非魚很多都難以保命。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靈機一動,想出了挖井抽井水養魚的方法。
“據我觀察,養殖場水井的井水溫度常年維持在22℃左右。冬天氣溫低的時候,邊排水邊進水使魚塘保持一定的溫度。平時的話如果發現塘水過肥了就抽井水入塘換水,要不沒必要天天抽井水入塘。”潘積信介紹道。
據了解,2008年寒災期間,茂名很多羅非魚養殖戶都損失慘重。靠抽井水保暖,潘積信養的魚受到的影響卻較小,并在市場供應量驟降的情況下他的羅非魚賣出了好價錢。
“除了抗寒,井水養魚還有另外兩大好處:安全、環保。” 潘積信對記者說,盡管他的養殖場遠離污染源,但如果用河水養魚,抽取的河水很難保證其中不含有附近村民的生活污水,處理河水又要浪費人力物力。水井深達12米,深井井水受到的污染很少與河水相比的確干凈安全很多。
記者走到養殖場的漁藥房,發現里面根本就沒有任何的漁藥。潘積信介紹說,他在養魚過程中只往魚塘投放食鹽和石灰,漁藥幾乎很少用。一般在干塘后回苗前投撒食鹽,石灰則是隔15~20天投撒一次。自從用井水養殖后,魚較少發病,潘積信認為可能與井水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也有一定關系,因為魚生長需要大量的礦物質。
三級養殖一年出三造魚
井水水溫較高,這樣羅非魚在冬天也能夠生長。在氣候環境較好時,潘積信一年能出三造成魚,若氣溫不理想第三造魚則要拖到來年才能出。
來源:海洋與漁業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