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麗水蓮都區的"盆景石斛"上市了,搭配定制的宜興紫砂花盆,一株3年生的鐵皮石斛盆景售價近200元。從長在懸崖峭壁的名貴藥材,搖身一變為精品盆栽,讓鐵皮石斛實現這一躍的,是位于蓮都區碧湖鎮蒲塘村的綠谷鐵皮石斛種植基地。
正午時分,記者走進這座占地近70畝的大棚基地。眼前是一大片生長茂盛的鐵皮石斛,鋪青疊翠。還有大片的鐵皮石斛已被移栽到花盆里制成盆景,今年首批上市的石斛盆景總量有上千盆。正在查看幼小石斛苗長勢的基地負責人湯利達告訴記者,鐵皮石斛莖干上一節一節的鮮條可入藥,但賣的話只能賣到四五十元,而換成盆景,就能賣到近200元,翻了兩番!
好生態養出好石斛。湯利達介紹,為了保證綠色無污染,基地利用雨水回收系統來收集雨水,大棚內的每張機質床上方都接有噴滴管系統。連給幼苗施的肥,也是選用麗水高山養羊的糞便加工而成。今年是"綠谷"培育鐵皮石斛的第3年,明年石斛鮮條產值能做到800萬元。在整個蓮都區,鐵皮石斛規劃種植面積達350畝,總投資逾5000萬元以上,建設連棟大棚的農戶,還能獲得資金扶持。
不僅是石斛"美麗"轉型,"麗水的傳統農產品食用菇也實現了流水線工廠化生產。"麗水市農業局副局長張國平如是說。
在麗水百興菇業生產車間里,一瓶瓶正在培育中的杏鮑菇,在全自動工廠化栽培系統中"有力"地生長著。穿上鞋套,進入杏鮑菇車間,整個生產環境全自動可控,幾乎無污染。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循環生產--杏鮑菇的營養來源是培育瓶底的培養基,由玉米芯、甘蔗渣、木屑制成。當杏鮑菇采摘后,培養基將被二次利用培育香菇、木耳、平菇。這些也采摘后,培養基還能用來生產高效有機肥改善土壤。
實現工廠化生產后,杏鮑菇從裝瓶種植到包裝成品只需45天,比人工操作縮短了10多天。這些新鮮的食用菇,被制作成即食小袋、香菇醬、火鍋底料等產品,主要出口美國、意大利等。公司總經理吳其進說,和傳統杏鮑菇種植相比,現代化生產的優勢是不受季節氣候影響,365天都能生產,目前年產達2000多噸,生產效率提高幾十倍。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