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零售業的列車在2013年突然加速變軌。
受到經濟下滑、消費低迷以及互聯網沖擊下消費者購物行為的變遷影響,傳統零售業生存空間進一步受到擠壓。根據消費研究機構kantar worldpanel的統計,2012年城市快速消費品銷售額增長率為14%,而2013年上半年只有9%的增長率。2012年連鎖百強中超市企業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6%。而wind咨詢的數據顯示,根據2013年半年度財報,上市超市企業在上半年的行業增速僅為5.58%。
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零售商使出渾身解數主動變革,以贏得未來的生存空間。一些傳統零售商主動接觸互聯網,進行不同模式的電商探索,這在2013年顯得格外引人關注。
比如,銀泰百貨攜手阿里巴巴嘗試o2o、天虹商場攜手微信開出“微店”、太平洋咖啡力推微信公共賬號通過手機賣咖啡,甚至連湖南步步高集團這樣的區域零售企業也從阿里巴巴挖走一支團隊做電商,要打造湖南版的“阿里巴巴”。事實上,這個名單可以列很長,而在以往,用馬云的話說,他們對電商模式“看不見、看不清、看不懂”。
行業發生劇變。一些無意進軍電商的零售企業也在開展業態結構和經營模式的調整,以更符合購物者的需求。比如,安徽樂城超市采用“買手制”的思路,用現金直采商品,做到與“淘寶價”持平的情況下還能獲得35%的毛利率。他們將超市“化整為零”,采用事業部制經營專門品類,每個事業部分開運作都可成為專賣店,整合起來便是超市的模塊化運作思路。
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傳統零售商的經營模式進一步被解構。但可以看到,上述的創新之舉大多發生在本土企業,相比之下,外資零售商要“后知后覺”。
沃爾瑪在2013年年初就公布了從采購體系到供應鏈模式的戰略升級計劃,但與本土企業“顛覆式”的改革相比,沃爾瑪至多是在原有的體系上小修小補;家樂福強調繼續深耕中國市場,但明確提出不會涉及電商,其戰略上的步伐調整相對保守;tesco已經被華潤并入囊中,中國零售市場將不存在這一品牌;眼下,卜蜂蓮花與物美的合并擱淺,未來發展前景不明……
可以說,由于外資企業體制僵化、尾大不掉,其面對風云變幻的中國零售市場很難做出靈活而快速的調整,這使得它們在未來的競爭上更加騰挪乏術。
近年來,中國零售業發生了三次比較重要的潮流,分別是加強賣場的生鮮經營,掀起購物中心和社區超市熱潮以及多元化、多業態綜合發展。上述三大潮流是本土零售企業創新和發展的成功經驗,同時也是抵抗外資零售巨頭的“法寶”。而外資零售商恰恰將其忽略。(文/趙向陽)
來源:中國經營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