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位于山西原平市南灘村的恒宇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每天有2000多斤的大棚西紅柿、豆角上市。5年前成為合作社"種菜工人"的54歲農民張改云沒想到,忙活了大半輩子的土圪梁不僅能四季產菜,還能給他帶來每年近3萬元的土地流轉費和工資收入。
千里之外,家住北京東城區新景家園的楊大媽每天散著步就能去山西省天鎮縣蔬菜直營店(南花市大街店)買菜,這里的菜大多是前一天下午5點從天鎮縣的基地啟程,當天凌晨5點到店。"冬儲大白菜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現在想吃什么現買,品種多,還新鮮。"
農民種菜能致富,市民買菜更稱心,是1988年啟動實施的"菜籃子"工程帶給人們最直觀的感受。25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在各地、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菜籃子"工程建設發展始終保持了平穩較快的良好勢頭,產品產量大幅增長,品種日益豐富,質量水平不斷提高,市場體系愈發完善,已經成為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保障,成為關系國計民生與社會和諧穩定的民生工程。
(一)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菜籃子"工程建設,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不斷強化措施、增加投入,全面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
"1988年,我被分配到茨營鄉教書,每天輪換著吃洋芋炒酸菜、干辣椒炒酸菜……"云南曲靖市麒麟區茨營鄉中心學校教師楊仕榮這樣回憶25年前的餐桌。副食品供應不足、結構性短缺是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的共同記憶。
為解決這一問題,1988年下半年起,一項由農業部提出、經國務院批準的"菜籃子"工程開始在全國組織實施。
25年來,在"菜籃子"工程推進的每一個重要節點,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多次召開專門會議研究和部署,并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1988年至1994年間,為突出解決產品數量和保障城市供應問題,國務院先后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城市副食品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強"菜籃子"和糧棉油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強"菜籃子"生產基地和基礎設施建設,推廣種植、養殖新品種新技術。
來源:農業部網站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