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將至,廣袤的田野上傳來糧食豐收的喜訊: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公告顯示,2013年我國糧食總產量60194萬噸,比上年增長2.1%,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十連增”。
一年來,我國的糧食生產經受了春季東北低溫春澇、西南西北冬春連旱、夏季“南旱北澇”等災害的多重考驗,在“九連增”的高起點上再次實現增產,可謂來之不易。沉甸甸的“十連增”,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突出亮點。
政策支持:強農惠農護航“重中之重”
冬季的午后,陽光照得河北承德灤平縣農民盧桂蘭家的堂屋分外溫暖,望著院子里晾曬的一堆堆玉米,盧桂蘭臉上露出了豐收的喜悅。“今年又是個豐收年,一畝打了1600多斤,比往年增產100多斤。”盧桂蘭說,今年,小麥在拔節孕穗時來了蟲害,國家發了補貼噴灑農藥,保住了豐收,真是給我們種糧農民吃了“定心丸”啊。
糧食連年增產,得益于中央政策的支持。近年來,中央著眼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促進糧食生產恢復發展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統計顯示,從2002年的1億元到2012年的1653億元,農業“四補貼”10年累計安排資金7631億元。今年,農業“四補貼”資金更是達到了1700億元,標準進一步提高、范圍進一步擴大。
今年3月和8月,在春耕和秋糧生產的關鍵時節,國務院常務會議兩次專題研究糧食生產,出臺了明確的扶持政策,釋放了重農抓糧的強烈信號。各地各農業部門迅速行動、加大力度,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在及早預撥農業“四補貼”資金的基礎上,提高并及早公布小麥、水稻最低收購價,穩定了農民收入預期。
針對今年糧食生產出現的新情況,中央財政專項安排近40億元補助資金,開展冬小麥“一噴三防”,支持東北、南方水稻產區綜合施肥促早熟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控,以及南方旱區改種補種。
糧穩天下穩,糧足百姓安。糧食連續十年增產,總產紀錄一再被刷新,令人振奮。從產量下滑到產量連續穩定在一萬億斤以上,我國糧食生產增加的不僅是產量,更是穩糧增產的能力和信心。
科技支撐:良種良法助力穩產增產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