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產業在今年終于開始有了回暖的跡象,這讓不少業內人士都倍感欣慰。為了更好保證羅非魚養殖戶保產保收,今天將為大家介紹酵素菌技術對羅非魚病害的風險控制。
羅非魚是海南省最重要的淡水養殖和出口產品,文昌市是海南省羅非魚重點養殖區,近幾年來,為了防控逐年加重的羅非魚鏈球菌病,幾乎所有的養殖戶都在大量拌喂磺胺類抗菌藥物,這種“飲鴆止渴”式的自我救贖,雖然一定程度控制了羅非魚的病情,但因此而造成的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卻更嚴實地堵住了羅非魚的主要銷路 ——出口,在海南,羅非魚沒有了出口就等于所有的救贖手段和成果歸零甚至歸負。令人欣慰且讓羅非魚養殖戶幸運的是,幾乎山窮水盡的羅非魚養殖業前途出現了一片光明:2013年有許多羅非魚養殖戶全程使用酵素菌技術,不僅投苗后零用藥,而且每包料多長魚5斤以上,魚無土腥味,達到了養戶增收、水產品安全優質、加工廠順利出口的共贏局面。我們通過調查分析,得到三點啟示。
一、藥戒之下,保證高成活率
海南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發出通告,從2013年8月1日起全省出口企業對磺胺等藥殘超標的羅非魚一律不準收購,各出口企業積極響應,但作為養殖戶卻極度迷茫。近年羅非魚鏈球菌病害嚴重,大部分養戶都是采用磺胺等藥長期拌料喂魚,病害才有所控制,所以幾乎家家養殖場都配置了拌藥料的搗拌盤,不用磺胺藥,如何保證羅非魚的養殖成活率?用了磺胺藥,產品向何處售?
深層的矛盾逼迫行業和養戶改變落后的養殖模式,挑戰與機遇相伴而生,只有破釜沉舟才能找到出路。
路徑1:降低投苗密度、減少投料量,從而降低水體污染、減少病害發生?
降低投苗密度和減少投料固然能減少病害發生率,但在塘租居高不下,飼料等各項養殖成本不斷上漲,而魚價又未能相應提高的環境中,沒有產量就意味著要虧人工和塘租。
路徑2:使用替代藥?
磺胺藥物本來就是漁藥廠商和養殖戶參照國家獸藥藥典經多年篩選而出的有效藥物,重新選擇替代藥物談何容易?何況即使篩選出來又怎能保證其安全性。
來源:中國水產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