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麥子要長好,冬灌少不了。”近日,市水務局對全市8個主要涉農區縣旱情進行調查時發現,西安目前土壤墑情尚可,旱情雖不明顯,但有進一步發展的趨勢。據反映,部分群眾對抗旱冬灌認識不夠,只澆保命水、不澆增產水,這對明年夏糧的增產增收極為不利。
僅有四成夏糧田實現一水灌溉
12月14日至15日,市水務局由3名局領導帶隊、相關處室負責人及專業技術人員組成三個調查組,利用周末兩天時間到8個涉農區縣、19個鄉鎮、26個具有代表性的旱情調查點,檢查抗旱冬灌工作開展情況。
這次檢查結果顯示,除藍田安村、普化兩個點接近土壤相對含水率70%的下限值,其他16個點均墑情良好。全市冬小麥大部分長勢正常,未有死苗現象產生。未灌溉田塊麥苗有效分蘗3-6根,次生根3-8條;已澆灌田塊麥苗有效分蘗3-8根,次生根4-10條。但藍田白鹿原等原區,因今年秋播前期土壤墑情差等原因推遲播種20余天,造成大約10萬畝麥苗長勢較弱,無有效分蘗、次生根少。
今年我市夏糧播種面積共300萬畝,在灌溉設施完好的190萬畝中,一水已灌溉76.59萬畝,占灌溉設施完好田塊面積的40%。這些已灌田塊主要分布在高陵、閻良等群眾灌溉習慣較好的區縣,占已灌面積82%以上。
群眾冬灌積極性亟待提高
在我市灌溉設施完好的夏糧田塊中,城郊區、群眾缺乏灌溉習慣的南部區縣灌溉面積較小。群眾冬灌不積極的原因,主要有田中墑情較好,群眾不愿澆增產水;城郊區群眾主要經濟來源不依靠種糧收入;部分地區灌溉成本高,群眾認為不劃算等。
關于冬灌的成本,藍田縣普化鎮吳家巷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九岐算了一筆賬:灌溉每畝地含人工費140元,可增收200余斤,灌溉一次只增收100元/畝;而在灞橋新合街道南鄭村,灌溉每畝地含人工費100元左右,灌溉成本較低,但因種植蔬菜等經濟作物收入為糧食作物收入的4-7倍,導致群眾大田灌溉積極性不高。
來源:西安市農業信息網絡中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