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玉米生產技術與市場需求存在很大矛盾。"近日,在廣西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學術交流暨50周年成果展示活動中,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世煌如此表示。作為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世煌認為,雖然近年來我國農業科研投入大幅增加,但許多成果卻不能在生產上應用,"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深思".
過去20余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增加近1.5億畝,總產量以每年2.9%的速率增加,而產量增益卻在逐年下降。其中,1996~2005年幾乎停滯。20多年來,擴大面積對玉米增產的貢獻率超過70%,而提高單產的貢獻率不足30%.玉米產量增益率已由上世紀60年代的6.9%下降到2010年代的0.9%,平均每年只有35公斤/公頃,與美國154公斤/公頃和阿根廷244公斤/公頃差距甚遠。
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張世煌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選育的玉米品種抗逆性差、不耐密植和不適應機械化作業,無法滿足增產需求。
"矮稈、早熟和耐密植,是美國玉米增產的成功經驗。"美國高產雜交種植株高度一般為 2.5米左右。在過去50年里,美國玉米帶的生產種植密度平均每年每公頃增加1000株,現在已經達到每畝5000株以上,畝產超過600公斤。我國北方的一些玉米品種植株高度超過3米,許多品種的種植密度每畝只有3000株。
而造成品種不適應的一個主要因素是,我國玉米育種沒有以市場為導向,過分強調雜種優勢,偏向于選育超高產品種,忽視了品種的抗逆性。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學術界把延長生育期作為育種目標與方向。這帶來的后果是品種在試驗田里表現增產,種到農民地里,既不增產,也不增加效益,難以被農民接受,制約了育種的創新努力。
張世煌認為,延長玉米品種生育期,容易導致產量虛高且品質很差。這是我國自選玉米品種難以與洋種子抗衡、不被農民接受的主要原因。近十幾年,我國選育的玉米品種有四五千個,生產種植的只有三四百個,而在推廣中站得住腳的只有二三十個。
來源:中國科學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