鎘大米事件在農產品生產環境方面敲響了警鐘,農產品質量安全理應包括生產環境的安全。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60%以上的地市、近一半的縣(區)和97%的鄉鎮建立了監管機構,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風險防控水平穩步提升。來自農業部的數據顯示,今年蔬菜監測合格率達到96.2%,比去年提高0.2個百分點。
但是,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背后,一個事實不容忽視:部分地區耕地和水體環境遭到工業和生活廢棄物的污染,有害、有毒物質進入土壤不斷累積。與此同時,局地濫用農藥化肥甚至劇毒農藥的情況也并不鮮見。兩個因素相互疊加,近年來釀成鎘大米、毒豆芽、劇毒農藥蔬菜等各類農產品生產安全問題。
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把住生產環境安全關,治地治水,凈化農產品產地環境,切斷污染物進入農田的鏈條,發出了清晰的“保衛農田安全”的信號。面對部分地區已經出現的農田污染,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對受污染嚴重的耕地、水等,要劃定食用農產品生產禁止區域,進行集中修復。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隨著我國農業生產能力的提高,農產品數量已經不成問題,難在質量安全。要治理農業生產源頭,實行標準化生產,嚴禁濫用農藥化肥等投入品。
“控肥、控藥、控添加劑,嚴格管制亂用、濫用農業投入品”,這也正是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力斷污染物進入農田鏈條的具體舉措。
執法監管也是一大重點,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環節,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韓長賦介紹,農業部將切實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深化專項整治和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加強例行監測、監督抽查和執法查處,保持高壓態勢,重拳出擊、露頭就打。
來源:食品產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