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牽牛,右手執鞭”的農耕場景在泉州種植業中雖已不多見,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人卻大有人在。“不是沒試過國外進口的播種機,但用著總是不太順手。”晉江市綠泉農業開發公司相關負責人王偉斌說,本地研發的農機“接地氣”,采收完這一季胡蘿卜,他打算試試晉江本地農機合作社自主研發的高精準播種機。
節省人力控制采收期
從每年農歷八月中旬開始,王偉斌2000多畝的胡蘿卜種植基地里就活躍著近百個低頭彎腰,“一個蘿卜一個坑”進行播種的農民身影。
一個熟練工人純手工播種的效率約為1畝/天,而一臺播種機的效率理論上相當于10—15個工人,這意味著一名工人操作一臺機器每天便可播種10畝—15畝。并非王偉斌舍不得投入成本購買播種機,他表示:“以前從韓國、日本進口過幾臺播種機,但播種的時候不是株距不準就是一個坑里多顆種子,不僅浪費,而且幾顆蘿卜擠在一起,不利于生長。”對于一罐10萬粒裝,今年市場均價高達八九千元的“坂田七寸”種子而言,一粒的成本就接近1毛錢,算起來的確有些浪費。
泉州市農業機械管理總站科教科肖主任認為,這倒不是因為進口播種機技術含量低,只是設計上沒有充分考慮因不同氣候條件所產生的農藝差異,比如株距、行距的控制,農民用得很不順手。
“最重要的是,農歷八月初至九月的這段播種黃金期,播種每晚1天,收割時間就相差5—7天。”王偉斌介紹,處于生長中后期的胡蘿卜,在短短一周時間里畝產量相差高達200—300公斤,“特別是在去年播種時間較前年晚的情況下,預計將在元宵節前后集中采收,但如果蘿卜長勢好,年前采收肯定能賣出更好的價錢。”
“丸粒化”保證出苗率
不過就在去年,王偉斌和他的合伙人有了新的發現。一家晉江本地農機合作社所研發的播種機,將在今年幫助王偉斌縮短胡蘿卜播種周期,“我看過他們用自己研發的播種機種出的出苗率,種子精量播種程度高,基本都是‘一種一坑’。而且株距、行距能任意調整,自動‘開溝’、’蓋土‘,解決了這幾個問題基本就能放心使用了。”王偉斌興奮地說。
來源:泉州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