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節高升”的洋奶粉
2014年元旦剛過,春節又近在眼前。在這本應充滿喜悅的日子里,廣州的程女士卻有另外的擔心。由于沒有母乳,女兒從一出生就開始吃奶粉,現在孩子9個月大,一個月要吃4罐奶粉。隨著她選擇的“洋奶粉”屢次上調價格,每個月近千元的奶粉錢讓她感覺有些吃不消。
去年春節后,隨著美贊臣提價8%,惠氏等一些洋奶粉品牌也相繼提價。今年的春節轉眼就到,洋奶粉會不會借機再度漲價,成為許多母親的擔憂。
其實春節并不是洋奶粉漲價的唯一時段。資料顯示,2008年以來,進口奶粉平均漲價幅度已經超過60%。2011年以來,洋品牌奶粉一直輪番提價,美素、雅培、惠氏、美贊臣先后直接提價或者通過更換包裝的方式提價。
這些“洋奶粉”在中國形成了一個不以成本定售價的畸形市場,價格遠遠高于國外相同品牌的售價。不少“洋奶粉”的生產商在中國還摸索出“高調促銷,悄然提價”的銷售策略。
這種現象日益引起中國社會的廣泛關注。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直言:“‘洋奶粉’抓住了消費者對中國本土奶粉不信任的心理,借助市場地位的強勢制定高價,與其說是市場價格,不如說是心理價格。”
隨著越來越多的外資品牌奶粉進入中國市場,惠氏、雅培、美贊臣等等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洋品牌已經成為中國許多嬰幼兒家庭的首選,占據了中國市場大半的銷售份額。
奶業專家王丁棉分析認為,中國母乳化率偏低,使嬰幼兒奶粉市場存在極大的需求潛力;廠家生產資格和品牌入市審核標準不夠完整,低門檻導致大量進口品牌涌進中國市場;另外,三聚氰胺事件打擊了中國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任,從而為“洋奶粉”提供了一個進入中國市場的大好時機。
2009-2010年,成為“洋奶粉”長驅直入的黃金期,那時進入中國的洋品牌大致有100多個,目前中國市場上銷售的奶粉品牌有數百個。據新西蘭蕊盛蕊乳業公司經理劉禮沖回憶,那時,“公司業績從8000萬一下躥到2010年的2億,公司生產線全線開工甚至都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導致資金鏈斷裂??梢赃@么說,當時的奶粉只要寫著從某國進口,賣得越貴越有銷路”。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