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小市美誠可貴,無可奈何菜價高”。銀川市民的特殊呼聲,必有特殊的市場行情。記者日前就銀川蔬菜生產、流通情況進行了調研。
銀川市商務局局長郭勇給記者列舉了一組數字:銀川城區常住人口130萬,流動人口30萬,按每人每天0.5公斤需求量計算,日均消耗蔬菜800噸,每年需要蔬菜29.2萬噸。“總體來說,銀川是蔬菜輸入型城市,供應量的90%來自北環批發市場,每年11月份至次年3月份,這里外地蔬菜的供應量可以占到總供應量的75%。”郭勇說。
靠外地輸入支撐起銀川市民的“菜籃子”,流通環節增加了,蔬菜的價格也隨著提高了。目前,銀川的蔬菜流通環節大體有5個,分別是蔬菜產地、一級批發商、二級批發商、配送公司(零售商)和農貿市場(超市、早市)。如何減輕百姓“菜籃子”負擔?減少中間環節無疑是最佳選擇。于是,銀川市實施了“農超對接”工程,在3個城區建設50個社區蔬菜直銷店——“天天鮮直銷店”。雖然方便了市民生活,但是菜價經常反彈的問題也影響了“農超對接”的效果。在銀川市商務局副局長楊偉寧看來,這其實是與目前普遍存在的“農超對接”最后一公里問題密切相關的。
那么,是什么在阻礙“農超對接”的前行呢?楊偉寧認為,主要是和菜源地生產不穩定、缺乏統一標準、市場建設滯后等密切相關。“目前,銀川形成了‘夏秋季蔬菜南下,冬春季蔬菜北上’的特殊流通格局,流通環節的費用帶來了零售價格的上漲。稅務部門對超市、農業合作社辦理的免稅增值稅發票標準不一,導致一些超市作為一般納稅人應享有的‘從農民專業合作社購進的免稅農產品,可按13%的扣除率計算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的政策難以落到實處。加之,銀川市惠民市場建設沒能跟上房地產迅速發展、人口不斷增長的需要,都使很多‘農超對接’只走到了‘批超對接’后就難以前行了。”
找到了問題關鍵,接下來,就是如何突破瓶頸的問題了。“為了跨越農超對接最后一公里,今年初,銀川市政府開始‘四管’齊下全力破題。”銀川市市長馬力的回答點明了破題的實招。
來源:寧夏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