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公款消費,會想到什么?”在56歲的王福成看來,如果擱在以前,提到這個問題,他腦子里首先聯想到的就是“腐敗”、“大吃大喝”等字眼。
然而,過去的一年里,通過讀報紙、看新聞,現在一說起這4個字,前面的“嚴禁”、“整頓”更讓他印象深刻。
2012年12月,中央下發了改進作風的八項規定,并在隨后的一年里,頒布了各項公款消費的禁令,包括在節日期間禁止公款購買月餅、食品、年卡、煙花等。
這些禁令的出臺讓公款消費縮了水。在政府部門供職的人深有體會:開會的裝飾簡樸了、會議招待的排場不那么鋪張了、出差培訓的住宿待遇也降低了。一位在央企供職的員工告訴記者,為響應節儉號召,今年春節單位連購物卡也不發了。
而禁令所帶來的變化,除了這些公款消費的主體以外,依靠公款消費生存的行業經營者們也切實有所感受。
白酒業,“高大上”敗給了平民化
位于北京西三環魏公村附近的一家煙酒商店里,老板正在計算著一天下來的生意賬。
“200元以下的白酒現在最好賣,像洋河、瀘州老窖的低價系列,一天可以賣五六箱,反而高檔酒不敢多進了,要的多也沒有貨”。
店鋪老板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以前那些機關單位的熟客,現在來的頻率明顯下降了。以前來買酒的顧客很多都問能不能開辦公用品的發票,現在問得少了。
與此同時,到煙酒批發市場上貨的人也不像以往那般多。
東五環的東壩批發市場里,有幾十家煙酒批發門店,這里的顧客主要是周邊地區的店鋪、單位和個人。雖然臨近春節,這里的煙酒店鋪仍是門可羅雀。
“最近的生意怎么樣?”記者在市場兩側挨家詢問。
“不好。”幾乎每家店鋪的老板都用最簡短的兩個字作答,而對于如何不好,許多商家卻避而不談。
“你看看市場門口的車有多少就知道了。”羅永平(化名)是為數不多愿意聊上一會兒的商家。他告訴記者,以前過節的時候,市場外面的街道就像長安街一樣,車來車往的。現在,車少了,生意也少了。
“生意最好的時候,有的店一年有過200多萬元的營業額,但這幾年卻難再尋。”羅永平告訴記者,從2013年開始,市場里的煙酒鋪銷量一直都很低迷,往年從12月開始就忙個不停,可今年卻閑得發慌。
來源:中國青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