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cpi指數也往往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指標。但是,記者深入廣東6城市調查發現,被視為“生活成本高”的深圳、珠海、佛山等珠三角城市買菜成本與汕頭、湛江、韶關基本相當。
在本次調查中,記者擬定一家三口的一日三餐菜單菜譜,確定所需食材的量,在六地隨機選取的一家農貿市場采購所需食材,不考慮米油鹽等配料的價格,計算當地一日三餐的成本。
調查結果顯示,深圳和湛江分別以65.6元和75.4元的成本奪下“最便”和“最貴”稱號。從總價來看,同樣的三餐成本,湛江比深圳貴9.8元,而從去年cpi漲幅來看,深圳物價漲價幅度遠遠高于湛江。業內人士認為,出現cpi與實際菜價“背道而馳”的情況,主要是因為cpi內的“衣住行”種類對該數值的影響超越了菜價的影響。
對比深圳和湛江的采購清單,記者發現兩地菜品價格相差最大的是魚,一條1.5斤的魚兩地相差約6.5元,成為拉開成本差距的罪魁禍首,而湛江的五花肉、龍骨則比深圳便宜。素菜方面,除了土豆,湛江的蔬菜價格全部比深圳要高,其中白蘿卜最離譜,湛江價格比深圳要高4倍。
除此之外,珠海、佛山、汕頭、韶關四個城市中,佛山的總價最高,為72.9元,韶關最低,同一菜譜花費67元,與最低的深圳接近。
比較中,記者引入了“一日三餐”指數,即在確定各地購買一日三餐成本的前提下,計算當地前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的月平均收入,能夠購買多少預設的“一日三餐”。結果顯示,一貫被貼上“生活成本高”標簽的深圳,卻以75個“一日三餐”的結果擊敗其他各個城市奪得“購買力最強城市”的桂冠,與最后一名湛江的37.5個拉開明顯差距。
同時,我們也可以計算得到,深圳一日伙食費占月收入比重在六城中最小,湛江比重最大。這意味著,在各大生活成本中,買菜支出占深圳市民收入比重遠低于湛江市民,因此菜價波動對深圳市民的影響也遠比湛江市民弱,即深圳市民對菜價漲跌的敏感度最低。
實際生活中,除了“吃”,往往還要面臨“住衣行”方面的壓力,那么,如何才能在相同成本下吃得最好呢?
采訪中,有韶關陳阿姨支招,為了應對高漲的物價,買菜時要“貨比多家”,不同的市場或同一市場的不同攤販的價格都有可能有較大的差價。
同時,菜品的搭配也很重要,盡可能購買當季菜,避開一些“白富美”菜品,“牛羊肉貴,我們就多吃豬肉、魚肉。菜市場上可供選擇的品種那么多,總有此起彼伏的品種,適當地搭配就可以了。所以有些菜盡管漲價了,但我們一家一年的飲食支出并沒有特別大的起伏。”
來源:食品產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