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財政部長樓繼偉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稱,將推動最低收購價格和臨時收儲政策向"價補分離"轉變,組織開展大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雖然財政部沒有提供實施時間表,但這是官方第一次明確提出直補政策將推出。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徐雪高認為,有可能棉花先在新疆、大豆先在東三省和內蒙古試點。
而針對目標價格補貼,國家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中國農科院等機構都已經開展了研究工作。不過,接近政策制定的人士認為,農產品價格是非常復雜的問題,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何完善需要謹慎考量。
目標價格補貼
"目標價格補貼,就是政府制定出針對某一種農產品的目標價格,當該年生產出的產品銷售季過去之后,如果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就按照目標價格和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價,給予補貼。"徐雪高向《中國經營報》記者介紹。
"比如一市斤大豆的目標價格為3元,從2013年10月到2014年9月為銷售季,市場價格為2元,那么補貼就按照兩者間的差價1元乘以糧食產量來發放。"徐雪高稱,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使糧食價格市場化,而現行的最低收購價和收儲政策雖然保護了農民的積極性,但是導致政府力量對市場的影響過大。
"這個目標價格,要在綜合考慮cpi指數和當年農民收入增加目標、市場價格等因素的基礎上制定。"徐雪高解釋。
以往最低收購價政策通常是通知兩次。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彭超介紹,一次是在播種前公布最低收購價,一次是在執行前公布。徐雪高最近剛參加完一次關于目標價格補貼的研討會,他表示,會上大部分專家認為應該在播種前公布目標價格,這樣農民心中對預期有個估計。
研究人員和從事農業的人士對此有不同的擔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部主任葉興慶在第二屆清華大學"三農"論壇上表示,目標價格試點,是作為理順糧食價格機制的下一步探索,但是中國小規模的農業生產、農戶對生產經營的管控能力能否為目標價格提供足夠的信息仍然是個問題。
作為大豆臨儲政策的受益者、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盼望,目標價格最好能基于臨儲政策之上推出。而財政部的表態,被不少人解讀為逐步放棄最低收購價和收儲政策。
而之所以選擇大豆和棉花兩個品種,農業部政策法規司原司長郭書田認為,這是因為這兩個品種進口量實在太大。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大豆和棉花最大的采購國,然而,中國過去兩年收儲了1000萬噸棉花,占全球庫存60%,大豆庫存目前有400萬噸~500萬噸,而豆油生產企業主要依賴進口大豆。
建立市場化的糧食流通體系
雖然對于目標價格補貼應該如何實行尚有爭論,但幾大政策咨詢機構在最低收購價和收儲政策對市場的負面影響上,觀點基本一致。
根據彭超的研究,200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放開糧食收購銷售市場,確定最低收購價政策。2004年早秈稻開始實行最低收購價,2005年粳稻、2006年小麥實行最低收購價。到了2009年,最低收購價政策已經形成成熟的體系,播種之前由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發布,糧食集中上市時發布執行預案。
彭超認為,臨時糧食收儲計劃政策從2008年開始全面上升為一種市場調控手段,一般在當年糧食集中上市時發布,主要執行地區為東北和部分關內地區。
糧食收進來總要賣出去,于是以前主要用來處理陳化糧的政策性糧食競價交易也上升為政策手段。2006年11月首次最低收購價早秈稻競價銷售交易會舉行,三大政策形成體系。
彭超的研究認為,這一系列政策對不同品種的糧食價格在不同時間有不同程度的提振作用。
在研究者看來,這三大政策對于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卻對糧食市場形成了負面影響。
葉興慶稱,2004年政府決定實行最低收購價和收儲政策,本意是想建立多元化的流通體系,然而政府收儲的數量在流通量中所占比重越來越高,擠占了市場性收儲,造成市場化后退、變成了政策市場。國際糧價10年間翻了一番,雖然這些政策曾經減緩了國內糧價的上漲,但是現在國內價格已經高于進口到岸價格,我們的優勢正在消退。
根據彭超的研究,國內稻谷價格每上漲1%,大米進口就增加18.5萬噸。
影響不只在進口上。彭超介紹,中儲糧低進高出,造成庫容壓力和財政風險;對糧食企業來說,搶購和有價無市的現象交替出現,由于原糧收購成本不斷提高、加工后的糧食又買不上價錢,給加工企業帶來很大負擔;農民則是賣難與惜售并存。
更讓彭超擔心的是,這些政策對高品質糧食生產產生了阻礙作用,因為政策無法拉開高品質和低品質糧食之間的價差,而高品質糧食一般來說抗性低、畝產低,對農民來說不如種品質普通的糧食收益大。
"美國已經廢除了實行80年的直接補貼。即使是目標價格補貼,2008年~2012年間也沒有啟動過。這是因為美國是以需求為導向的,當玉米生產量大時就擴大玉米深加工。而中國是供給導向。中國是否可以借鑒一下這方面的經驗?"彭超認為,可以嘗試一下訂單糧食生產,而現行的政策最好是突出信號作用但不要代替市場起作用。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