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戶自檢、生產基地、鄉鎮監測站、縣級、市級監測站逐一檢測,一個青椒要想從地里到達市民餐桌,需要經過五道檢驗工序。多重保障下,去年合肥市全年蔬菜農殘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昨日,記者跟隨合肥市農委相關工作人員,探訪蔬菜“進城之路”。
農戶編碼可快速追蹤溯源
金色大地生產基地是肥東縣白龍鎮下的一個蔬菜生產基地,他們的蔬菜主要供應合肥市內多家大型超市。
“我們這兒的蔬菜,可以放心吃,我們從種植到銷售流通都有嚴格的制度。”生產基地的負責人褚兵說,“基地每個農戶都按規劃進行蔬菜種植,之前,我們還會統一對他們進行培訓。包括農藥的使用等質量標準。”
在基地的農產品快速檢測室,記者看到蔬菜在運送超市之前,工作人員都要在此進行質量自測。“農戶把蔬菜運送過來后,工作人員會進行抽樣檢查。我們會對每一個農戶進行編碼,這樣能夠確保可以追溯。如果發現有不合格的農產品,就立馬能夠找到供貨人。”農產品進入市場后,市場監測如果發現問題,也可以快速對上號,因為所有的信息都有記錄。
蔬菜上餐桌要闖“五道關”
據了解,合肥市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構建的是“市有總站、縣有中心、鄉鎮有站、村級有員”的二級四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組織體系。
像蔬菜基地的上層機構,白龍鎮農產品監測站,一個星期會對下面的生產基地進行一次抽樣檢測,鄉鎮設立監測站。以青椒和白菜為例,檢測人員演示了蔬菜農藥殘毒的檢測過程。
檢測人員熟練地將買來的蔬菜切碎,裝進試管中,然后裝上20ml的浸提液,在儀器上振蕩一兩分鐘。倒出浸提液后,再靜置3到5分鐘。之后在試管中依次加入各種檢測液等,再倒入比色杯中。最后便可以上機測定,判斷出檢測結果是否合格。
檢測人員告訴記者,“每檢驗一次需要50分鐘,檢測完后每一項都會有記錄。如果查到不合格,立即把不合格的蔬菜銷毀掉,并對責任人進行通報和拉入黑名單,并進行罰款。鄉鎮一個星期對各生產基地檢查一次,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來源:安徽農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