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20多年漁民的翁代財,這回看上了印尼那片蔚藍的大海。23日上午,在福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的牽頭下,翁代財代表羅源縣農興水產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恒盛昌(福建)投資有限公司簽訂項目合作協議,準備到印尼瑟蘭島7600多公頃的海域養殖南美白對蝦。
地處羅源灣開發區的松山鎮,原為海水養殖大鎮,最高峰時,僅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就有4萬多畝,產量4萬多噸,是我市最大的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2010年羅源灣開始大開發,漁業養殖面積銳減,失地失海勞動力轉移問題被擺上了桌面。
往哪里轉,怎么轉?翁代財是羅源縣農興水產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他說,松山鎮漁民都是養殖好手,因為失海而轉行做別的,是一種勞動力資源的浪費。
轉地方不轉產業,這成為合作社“突圍”的基本思路。在翁代財的帶領下,一批勤勞、精明的漁民率先“走出去”,走南闖北建基地、拓市場。翁代財透露,近年來,江蘇、浙江、廣東、廣西,都有羅源縣的白對蝦養殖戶。據統計,目前,羅源縣縣外養殖面積高達10萬多畝。
成功闖過第一關后,翁代財又將“突圍”的目光轉向境外,可又面臨著“人生地不熟”的困境。巧的是,此時恒盛昌(福建)投資有限公司正在全省到處“尋人”。恒盛昌(福建)投資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柯建明告訴記者,公司和印尼材源帝集團在瑟蘭島購置了7600公頃的對蝦養殖基地,急需大批養殖高手加盟。
一方有人沒基地,一方有基地沒人。在市海洋與漁業局的牽頭下,雙方“對上了眼”。為打消合作社成員的疑慮,去年底,翁代財帶著幾名漁民專程到印尼考察。他說,印尼資源條件好,養殖業發展較晚,想引進養殖技術、資金;我市養殖業在全國處于領先位置,但發展空間不斷縮小,需要另辟天地。最終,雙方決定開展合作。
上午,翁代財與恒盛昌(福建)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薛來棟簽訂了印尼瑟蘭島南美白對蝦養殖合作項目協議,準備攜手做好7600公頃養殖基地這篇“大文章”。馬年正月十五過后,翁代財將帶領第一批20多名合作社成員赴瑟蘭島養殖。
當然,給翁代財打上一劑強心針的,還有政府這個“娘家人”做堅實的后盾。翁代財透露,本次項目的前期投入約2.5億美元,有關部門幫忙引進了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成功解決了前期資金投入過大的難題。這個項目預計可年產22.5萬噸南美白蝦,經速凍加工后,經由馬尾運回福州等地。“今年下半年,福州市民就能吃到從瑟蘭島基地運回的高品質的南美白對蝦了。”
來源:福州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