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的水產養殖產業發展迅猛,但是依據統計數據顯示多數仍是淡水養殖,盡管我國不少地區都成功實現了海水養殖,但是仍然未全面實現。日前,有消息稱經過海水淡化水,使用凈化水養魚或將實現海水淡化效益以及環保的雙贏。
海水淡化,簡單地說就是通過高溫、蒸餾、反滲透等工序,把普通海水變成淡水的過程。在我國,淡化水廣泛應用于沿海地區電力、石化、鋼鐵等高耗水行業及海島生產生活用水。近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2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報告指出,截至2012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95個,其中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規模達到日產20萬噸。
海水如何變成淡化水?
天津是一座海濱城市,卻也“渴”得厲害,人均淡水占有量僅約160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15。在天津濱海新區南部的大港,海水淡化工程在上世紀80年代末便已開始啟動。
據介紹,目前國際通行的海水淡化主要技術有蒸餾法和膜法兩種。神華集團大港電廠采取的就是蒸餾法技術,電廠化學車間主任馬凱東是海水淡化的“大掌門”,每天數千噸的海水流經馬凱東管理的車間后分別進入發電鍋爐和食品廠車間。
神華集團大港電廠是一個總裝機容量1314兆瓦的大型火力發電廠,同時也是一個工業用水大戶,在海水淡化方面曾創造國內的多個第一:1988年引進國內第一套大型閃蒸海水淡化設施;2000年興建了國內第一家現代化海水淡化飲料生產基地;2002年在我國第一次把海水淡化管道引入居民住戶。
目前,大港電廠兩臺生產能力為每臺3000噸/日的閃蒸海水淡化設施,主要用于電力生產中的鍋爐供水和脫硫用水。走進化學車間,爬上高高的鐵梯,眼前來來回回的蒸餾容器讓人眼花繚亂。“這套海水淡化系統由39級閃蒸器組成。”馬凱東介紹,“所謂閃蒸,就是把海水加熱到一定溫度后引入容器,在部分海水迅速汽化的同時降低溫度,將蒸汽冷凝成為淡水。多級閃蒸法就是讓熱海水經過多個溫度、壓力逐級降低的閃蒸室,多次蒸發冷凝而生產淡水”。
來源:中國水產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