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龍潭廟會北門附近,烤鱷魚肉攤位吸引了廟會游客圍觀。
逛廟會干什么?吃,可能是多數人的最大樂趣之一。羊肉串、爆肚、炸灌腸、杏仁茶湯……這些老北京的特色小吃,在廟會的地位仍舊不可撼動。而一些新潮食品則喜歡在廟會上揚揚名,前些年刮了幾年港臺風,這幾年則出現了更多異域風情。今年就有人把鱷魚肉再次帶上廟會,吸引愛挑戰的“吃主兒”。
20年來,盡管從沒離開過食品攤位,但廟會“資深”攤主孫樂義也嘗試過多種經營。“羊肉串等等,全都賣過,后來賣的人多了,就不賺錢了,還是干自己拿手的?!北M管自己的工作已經轉做他業,但“茶湯”仍是孫樂義的廟會拿手好戲,每年廟會成為他展示手藝的唯一秀場。身邊的攤主,都是孫樂義的熟人。“北京廟會擺攤的都是一個圈子,生人進來不賺錢就不做了;留下來的,肯定都能賺到錢?!彼f。
從東單廣場夜市小攤主到龍潭廟會“標王”的鄰居,孫樂義近20年的廟會擺攤生活里,“看遍了時代變化”。這些年來,他租的攤位已從4000元漲到了11萬,而他的茶湯價格也從一碗7毛飛躍至15元,漲了快20倍。
與孫樂義不同,廟會“新人”王成全走的則是新銳路線——賣烤鱷魚肉。
生意“靠地段和吆喝”
孫樂義的茶湯攤位在龍潭公園西北門邊上,緊靠“標王羊肉串”。攤位上,茶湯、爆肚、灌腸一字排開,孫樂義不停吆喝著,“隆福寺茶湯,十五一碗”,聲音已顯沙啞。
廟會上的其他茶湯鋪大多也打著“隆福寺”的招牌。孫樂義說,自己在隆福寺混過,大家無非都是個噱頭,茶湯的口味也大同小異,生意好壞基本是靠地段和吆喝。
1988年,20歲的孫樂義從安徽老家來到北京,在某茶湯鋪打工一年后,學會茶湯手藝的他“自立門戶”,擺起了路邊攤。
自立門戶后,他先在東單廣場的北京首個夜市上擺攤。幾年后,該夜市被取消,他又轉戰至隆福寺,在隆福寺擺攤賣茶湯。在他的印象里,那正是北京路邊攤最光輝的時候。
約十年后,隆福寺的路邊攤位也被取締,大部分傳統小吃店都搬進了商場。再三思量后,孫樂義決定改行,到某機電維修公司上班。
改行之后廟會重操舊業
每年一次的廟會,對于早已改行的孫樂義而言,是自己茶湯手藝唯一的表現機會。
來源:新京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