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我國的國飲。在茶及茶文化的不斷發展中,它不斷影響著鄰近國家的茶業發展。不僅如此,茶文化超越東方,流傳到西方國家。那么西方國家是如何了解到茶文化的呢?
最初的時候,西方人是從波斯商人那里了解到茶文化的。十六世紀中葉,威尼斯作家拉馬歇寫下了兩部大作《中國茶》與《航海旅行記》,記述了自己從波斯商人那里聽到的中國人飲茶的習俗:用水煎煮茶的葉片,空腹飲用,可以緩解身熱,頭疼、腰痛以及關節疼痛,飽食過度時也可以少量地飲用這種湯汁,不久就能見效。
西方最早親身見聞飲茶的是十六世紀到達東方的天主教傳教士。當時,葡萄牙傳教士加斯柏爾·達·克魯茲親眼見到了中國人的飲茶習慣:此物味道略苦,具有治療作用。1567年,俄國人彼得羅夫和亞雷舍夫在中國進行游歷后回國,將有關茶葉的信息首次帶到俄國。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對茶文化的西傳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記述到:中國人在春天采集這種茶葉,供吃飯時飲用或朋友來訪時待客;它的味道不是很好,略帶苦澀;茶葉分為不同等級,按質量可賣一個或兩個甚至三個金錠一磅。
在了解到飲茶的資訊后,荷蘭人最早開始進行中西茶貿易,他們帶來的是當時歐洲的飲品干鼠尾草,用它來交換中國人的茶葉。荷蘭自然成為西方國家中最大的茶葉販運國。隨著時間的推移,飲茶風氣在歐洲逐漸流行起來,荷蘭人甚至還將飲茶習俗帶到了美洲殖民地。
由于進行中西茶葉貿易有利可圖,歐洲各國尤其是英國也開始致力于發展茶葉貿易。十七世紀七十年代,英國東印度公司先后在臺灣與廈門建立了商館,后來又在廣州建立了商館,茶葉貿易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其實早在英國人進行茶貿易之前,各界社會人士就開始飲茶了。1663年,詩人埃德蒙·沃勒爾在王后過生日時寫詩祝賀:
花神寵秋色,嫦娥矜月桂。
月桂與秋色,美難與茶比。
一為后中英,以為群芳最;
物阜稱東土,攜來感勇士;
祝我清明思,湛然去煩累。
欣逢后誕辰,祝壽介以此。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