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在北京發布一份報告稱,全球27個國家超過1800萬農民于2013年種植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比2012年增加3%.
轉基因技術是解決
糧食安全問題重要渠道
isaaa報告顯示,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在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的18年中增加了100倍以上,從1996年的170萬公頃增加到2013年的1.75億公頃。其中,美國仍是全球轉基因作物的領先生產者,種植面積達到7010萬公頃,占全球種植面積的40%.
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創始人兼榮譽主席、本年度報告資深作者克萊夫·詹姆斯說:"全球轉基因作物累計種植面積達16億公頃,大體相當于中國150%的國土面積。排名前十位的國家種植轉基因作物的面積均超過100萬公頃,這為將來轉基因作物的多樣化持續發展打下了廣泛的基礎。"
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主席、糧食安全部高級研究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研究生院院長s. rajaratnam表示,生產糧食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第一步。糧食安全問題涉及四方面:一是糧食獲取、糧食充足性,就是生產、進口、儲備。二是確保糧食能以一種安全的方式進行準入,通過物聯供應鏈進入市場。三是經濟方面,能買得起糧食,換句話說,消費者吃得起糧食。四是糧食利用,涉及食品安全。
對于亞洲糧食安全,必須關注糧食安全的四個要素。首先第一步就是生產出足夠的糧食。
另外,沒有哪個國家敢說有百分之百的糧食安全性,因為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其實也取決于地區的糧食安全和全球的糧食安全,不管愿不愿意,今天世界各國已在供應鏈上連成一片。即使美國,每年還是要進口很多糧食。
s. rajaratnam強調,生物技術是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要渠道和途徑。它會帶來更多的過剩糧食,保證供應,穩定價格,還能帶來新作物品種。同時,生物技術可以進一步節約勞動力,提升食品營養,保證食品安全。此外,可以促進糧食貿易進一步平衡。
對于一些外部負面影響,生物技術也能克服。例如,應用生物技術可以減少殺蟲劑污染。同時,生物技術可以幫助我們應對環境壓力,使作物種類有更強的性能,抗干旱、洪澇、害蟲和疾病。
我國實行轉基因作物
食品安全全程管理
轉基因技術的安全性目前已成為社會和行業的熱點話題。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徐海濱就中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進行了介紹。
國家安全評估在保證轉基因市場化,包括科研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我國轉基因管理條例對農業轉基因安全管理從產品研發到審批、上市、銷售和市場全程管理。這個法規涉及部門較多。農業部根據這個條例出臺了具體的管理辦法,對動物、植物、微生物都有安全評價管理辦法。國家質檢總局根據條例針對出口、進口、檢驗檢疫要求出臺了辦法。
徐海濱說,國家對轉基因標識也做了規定。針對進口原料國內加工,我國還有一個加工管理審批辦法。這些加起來構成了我國對轉基因管理方面的法規要求。
從多方面評價
轉基因食品
徐海濱介紹,不能要求轉基因食品比普通食品更安全,但是應該要求轉基因食品跟普通食品同樣安全。在這一框架下,各國基本采用國際環境委員會對轉基因評價的指導原則。我國在法律框架內又出臺了自己的管理體系和標準。可以說,我國基本與國際同步,在某些指標、試驗的實施方面,還有更多的要求。
比如,轉基因植物最簡單的要表達物質的評價。不管是抗蟲還是抗除草劑,都是蛋白,蛋白一定要進行評價。所以對表達蛋白的評價、蛋白毒性評價、致敏性評價等都要進行評估。所有食物鏈在進入消費市場時都有一個量的問題,要根據中國膳食結構等情況算出有多少進入消費食物鏈,是否在安全范圍內。
還有致敏性,轉基因致敏性在我國已被提到非常高的程度。但是現在整個社會對食品安全,包括致敏性的重視程度不一樣,所以對普通食品含有致敏源的評估研究不太多。轉基因安全性評價促進了關于普通食品致敏評價的研究。
還有一個方面是關于營養成分或者關鍵成分。所有植物在地里長出來之后都有營養成分、抗營養成分,還有各種纖維素、水分等。對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種出來的東西都要進行比較,當然這是一個統計學的比較。
還有一個工作就是對轉基因的整個食物的評估。對此,國際學術界還有爭議。但在具體的安全評估個案中,有不同的安全申報資料,有的是抗除草劑,有的是抗蟲,其特點和表達的物質、機制都不一樣,所以還要增加一些特別的敏感的方法和指標,包括營養素的評估和食物消費人群模式的評估。
所以,整個安全評估內容是從科學角度對轉基因食物進入市場進行評估,得到一個科學結論,提供給相應的管理部門進行討論、評價,最后才有進入商業化生產的可能性。管理層通過這個流程,通過各個委員會的討論和部級聯席會議的討論最后決定某種轉基因食物能不能進入商業化。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