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糧食產量繼續保持在50萬噸以上,連續三年突破‘10億斤大關’。”從今年丹東東港市政府工作報告傳出喜訊。
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展現了東港作為“全國產糧大縣”的豐收圖景,糧倉的殷實也昭示著農民的收入穩步增長。
“硬措施”更“硬”
去年,東港市建設14個國家級萬畝水稻高產創建示范區,平均單產達到700公斤。在小甸子鎮、黑溝鎮落實新增千億斤糧食工程,建設高產、穩產田2.5萬畝。聘請袁隆平為東港首席農業顧問。
近幾年,國家出臺的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頻率之密、針對性之強、含金量之高再超以往。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四補貼”切實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依據中央及省相關文件,按糧食實際種植面積,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2010年至2013年,東港市農經局共落實補貼資金32615.1萬元。東港對種糧大戶的獎勵可謂“真金白銀”,設置了6萬、8萬、12萬、15萬的等級。通過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農機化水平顯著提高。全市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了96%以上。各項惠農資金發放都做到了先公示、再發放,切實做到公平、公正、公開。
“軟服務”更軟
2013年,以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為重點,以高速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為方向,東港市農經局制定一系列促進糧食生產的服務內容。
為大力推廣優質高效水稻、玉米品種,該市農經局專門成立了農作物優良品種推薦委員會。他們免費印發的15萬份《水稻玉米優良品種推薦公告》,詳細介紹了各推薦品種的特性和栽培注意事項,引導農民準確選購品種。通過不同ph值土壤適宜種植的水稻品種及相應的施肥技術研究,確定東港的地下水質分布曲線圖,有針對性地推薦喜鹽耐鹽品種,并全方位向農民宣傳這一重大技術改革,使水稻單產由450公斤增加到60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500元。
2013年初,“12316”金農熱線平臺擴大覆蓋面,由省農委信息中心在東港農業信息中心四個話務終端的基礎上向下輻射延伸,在東港轄區內的15個鄉鎮農服中心、村組、合作社等場所設立18個話務終端,打造“農民之家”的工作氛圍,配置“熱線服務車”,組織有關專家趕赴現場為民排憂解難。10年來,東港市農經局自籌資金出版的科技刊物《沃土》共創辦118期,全部免費發放到農民手中,真正做到“送科技資料到炕頭,送科學技術到田頭”。抽調農業專家成立講師團,成立“三農”工作小組,常年深入鄉鎮、村組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有效提高了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
來源:遼寧省農村經濟委員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