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三公”消費之后,茅臺的銷售一度萎靡,一款號稱茅臺前身的“賴茅”酒卻因為價位低在市場上混得風生水起。然而,市場上的“賴茅”酒也是五花八門,甚至有的被檢不合格。
記者昨天走訪了多家煙酒銷售網點,這里都有賴茅酒銷售,這些賴茅酒的包裝上都突出放大了“賴茅”字樣。不過仔細觀察就能發現,這些賴茅酒不僅廠家不同,而且都有自己注冊的商標,如貴州仁懷國泰酒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賴茅是“乾源”牌,40元一瓶;貴州仁懷市茅臺鎮古珍酒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賴茅商標是“古珍”牌,其10年年份酒280元。其中古珍賴茅酒包裝上還特別強調“正宗賴茅”,歷史要追溯到1862年賴氏先輩始建酒坊在茅臺鎮,1915年獲得世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記者了解到,這一金獎是貴州茅臺的榮耀資本。
在京東商城,記者輸入“賴茅”,出現的各種廠家的賴茅酒,價格從幾十元到數百元不等。
這些都打著來自“貴州仁懷市”的賴茅為何在當地能公然生產而工商部門坐視不管?這正是引發貴州茅臺此次宣布獲得賴茅商標注冊權的緣由——一場起于多年前的商標之爭。
公開信息顯示,貴州茅臺酒廠是由歷史上的3家“燒房”組建,這3家燒房是“恒興酒坊”、“成義酒坊”、“榮和酒坊”。上世紀30年代末,賴永初將“恒興”茅臺更名為“賴茅”,抗日戰爭勝利后,其產量遠在“成義”、“榮和”之上。由于“賴茅”的定名及聲譽,后來人們習慣上將華家(成義)酒稱為“華茅”,王家(榮和)酒稱為“王茅”。解放初期,政府先后購買或沒收了這三家酒坊,華茅、王茅、賴茅品牌和全部資產歸國家所有,產品也由“三茅”統一稱為“貴州茅臺酒”。
1988年,茅臺酒廠首次注冊了“賴茅”商標;2003年,賴茅商標被以連續三年未使用為由而申請撤銷;2005年3月16日,茅臺酒廠的賴茅酒商標被注銷。沒過幾天后的3月29日,茅臺又在酒(飲料)等商品上提出第4570381號“賴茅”商標注冊申請;2007年,國家商標局發布茅臺集團“賴茅”商標核準公告,因賴家后人不服,導致賴茅商標一直處于“異議復審”狀態。
來源:食品產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