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分玉米品種種植調整問題,此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需要相當長的時期,一方面要增加科技投入培育出高產且水分較低的玉米品種,另一方面要有一個推廣認識的過程。在目前的情況下,玉米從田間收獲至出售前如果保管不妥善,造成的損失也是非常驚人的。通過多年的實踐證明,農戶庭院玉米降水是減少損失增加效益的最好辦法。
自然降水減損增效
農戶庭院玉米降水是利用光能、風能,采取特定的辦法自然降水。近10年來,東北地區農戶從田間收獲到出售玉米前,基本上都是采用傳統的大堆儲存玉米穗,玉米水分大部分是靠售后糧食企業通過機械烘干來完成,耗用大量優質煤及電能。以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為例:2013年玉米商品量為120萬噸,烘干需要耗煤6萬噸,折合人民幣3600萬元,需耗電240萬度,折合人民幣240萬元。在玉米水分降低的方法上,自然降水不會造成能源的消耗和環境的污染。
一般來說,通遼地區烘干每噸玉米需支出費用60元,如果按商品量計算,科爾沁區烘干玉米需120萬噸×60元/噸=7200萬元。
對糧食經銷企業來說,玉米不用機械烘干,經營玉米的成本降下來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就提高了,競爭力就增強了。
玉米自然降水與機械烘干雖然都是物理辦法降低水分,但采用兩種辦法降水后玉米的質量差距很大。玉米自然降水非常適合 東北地區儲糧氣候生態技術條件,不僅保證糧食數量損失降到最低,更重要是保證玉米品質不但不降,反而還得到提高。
通遼地區玉米從田間收獲入倉平均水分可達35%左右,經過自然通風干燥5個月后,至次年2月,玉米水分達到安全標準的14%左右。近幾年高水分玉米生霉粒嚴重超標,其主要原因就是基礎水分過高,農戶使用傳統方法保管,玉米穗芯的水分高達40%以上,造成玉米穗芯先發霉,然后殃及胚乳。如果自然通風降水,玉米穗芯水分可下降3%~6%.糧食保管工作多年的經驗證明,自然通風降水與機械烘干降水相比,玉米的容重可提高20~30克/升,使玉米的質量普遍提高一個等級。
來源:糧油市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