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油菜最大的用途就是產油。但近日仁和街道的油菜大戶們接觸到的油菜新品種可謂渾身都是寶——葉子可以當菜吃,菜籽可以榨油,莖稈還可以當做肥料喂養家禽,而成片的油菜花更是一道可心的美景,是真正的既賣產品又賣風景。
當天,杭州市農業教育培訓中心、仁和街道公共服務中心、杭州余杭益民專業合作社聯合舉辦了一場以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與科學栽培為主題的技術培訓班,街道各行政村分管農業負責人,轄區內油菜大戶及收割機手濟濟一堂。省農科院研究員張冬青通過課堂授課與現場勘查相結合的方式,向油菜大戶與收割機手們講解了油菜新品種的特征與優點,油菜直播機械化生產技術,油菜移栽技術以及機械化收割技術等知識。
“眼下氣溫逐漸回升,正是油菜管理上的重要時期,5、6月份則將迎來收割期。”仁和街道農業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街道油菜種植面積達6500畝,人工收割難度大、進程慢,如遇降雨也會面臨損失,因此街道今年將重點抓油菜機械化收割,并在冬季播種中推廣油菜直播模式。
“傳統的油菜品種產量較低,靠人工種植和收割的效率不高,成本卻不低。油菜機械播種、機械移栽、機械收割方面的知識,對所有的油菜種植戶來說都很重要。”益民合作社負責人沈興連說,養殖戶在完全不掌握知識的情況下,往往選種不夠科學、管理不夠規范,因而每畝產量可以相差到三分之一。據了解,2009年益民合作社從浙江省農科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引進了“浙油50”油菜品種,并大面積推廣種植。此后又引進“浙大619”油菜品種,兩個當家品種都有著產量高、出油高的特點。此外,合作社油菜機械化移栽、收割已經5年了,有油菜直播機2臺、移栽機2臺、收割機5臺,大大增加了收割效率。
“機械化比人工效率高,每畝移栽人工的話要3工左右,但機械化每畝只要0.5工,能大大節約成本,帶來更大的效益。”很多油菜大戶都表示,通過此次培訓對油菜密度分布、病蟲防治、機械操作等機械化栽培技術有了更深了解,將為下一步收割與冬季播種積累知識。
來源:浙江農業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