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土豆,人們往往習慣性地在它前面加個“小”字。實際上,馬鈴薯是我國第四大糧食作物,同時也是重要的蔬菜、飼料和工業原料。馬鈴薯營養豐富,被譽為人類的“第二面包”,產業鏈是所有農作物中最長的,市場需求量很大。馬鈴薯是糧食作物中增產潛力最大的,也是貧困地區高產高效優勢作物,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助農脫貧增收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是世界第一大馬鈴薯生產國,面積和總產約占世界的1/4,但單產卻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僅為發達國家的1/3左右。日前,農業部專門推出馬鈴薯高產高效技術模式,積極促進增產增收。本報記者就此模式及農民朋友普遍關心的問題采訪了相關專家和農技人員,請他們來破解一粒土豆如何解決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兩大難題。
q1為什么要大力發展馬鈴薯生產?
專家:馬鈴薯生產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和發展地方特色產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跟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比起來,馬鈴薯占糧食總產比重并不大,但是增產潛力十分巨大。三大作物由于受耕地面積、種植效益和單產水平等因素影響,“年平均每畝增產10公斤都比較困難,而馬鈴薯單產增加100公斤也是有可能的”,重慶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研究員黃振霖介紹說,馬鈴薯增產對于促進糧食增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由于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適應性廣和適宜間作套種等特點,馬鈴薯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均可種植。目前,雖然我國馬鈴薯栽培規模很大,但仍有大面積宜栽地區,如南方冬閑田,非常適合開發種植馬鈴薯。而且,馬鈴薯種植推廣難度小。“幾乎每處宜農地區,農民都懂得如何種植馬鈴薯,對馬鈴薯產品也有很強的接受能力。”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郭志干說。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