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流向餐桌的“問題豬肉”一次次觸動著消費者的神經。近日在成都舉行的“西南區生豬優質與安全協同創新中心工作推進研討會”上,來自國內的專家共同“把脈”豬肉安全,為生豬產業健康發展開具“良方”。
與會專家認為,目前我國生豬生產面臨安全和優質兩大難題。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營養研究所所長吳德表示,就安全而言,單從生產養殖環節來看,抗生素類藥物殘留、重金屬元素超標是危及豬肉安全的兩大方面。
出于治療、預防疾病和加快生豬生長的需要,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已是國內養豬業的慣例。但不合理使用甚至“濫用”抗生素現象,存在著抗生素殘留超標的隱患。吳德說,生豬出欄前主要會用到兩類抗生素,一類是在飼料中添加的促生長抗生素,另一類是用來治療豬疾病的抗生素,這類抗生素隨著豬肉進入人體后,可能會使人體形成耐藥體質。
此外,飼料及添加劑中過量添加的一些促進豬生長速度的微量元素,導致一些重金屬元素在動物體內殘留,也可能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認為,如果嚴格執行我國現行停藥制度,在出欄前一段時間給生豬停藥的話,藥物殘留問題應該不大。此外,要嚴格按照國家規定配置飼料。據悉,在我國已出臺的《獸藥管理條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等相關法規中,已對抗生素、微量元素使用的動物品種、用法用量、停藥期等做出詳細規定。印遇龍說,關鍵還在于對養殖戶的監管要到位。
“一頭生豬從仔豬到到達消費者手中,需經過養殖、屠宰、加工、貯存、銷售等多個環節,單獨某個環節并不能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彼拇ň扌瞧髽I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段利鋒提出,要構建全產業鏈的安全,政府除加強監管外,還需提升行業標準、嚴把“入口關”,從而夯實食品行業的“安全底線”。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