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檢施肥標記壽光農產品物流園里,新鮮蔬菜源源不斷地銷往各地。
從5年前開始,家住成都芳華街的文女士就不買“反季節蔬菜”了。在菜市場內,她更愿意挑那些適時蔬菜、瓜果,甚至寧愿選擇一些“歪瓜裂棗”。因為她覺得這種成色差一點的,反倒天然一些。
文女士的態度,代表著不少市民對反季節蔬菜的看法。
本月中旬,記者走進了大棚蔬菜發源地—山東壽光。當地的瓜果蔬菜生長,已經脫離了人們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理解,大棚里更像是一個工廠車間。通過溫度控制、人工授粉,蔬菜的大小、色澤以及產量,都在掌控之中。
這樣的“蔬菜工廠”,讓我們的菜籃子大大豐富。但同時,關于其“植物激素、農藥使用”的質疑也開始在網絡出現。
來自大棚的溫室蔬菜,買還是不買?吃還是不吃?本報記者多方求證,試圖解答市民們心中的困惑。
記者直擊
蔬菜之鄉的“挑戰”
山東省壽光市孫集鎮有一個名為三元朱的村莊。1989年,該村兩百多戶村民在村黨委書記王樂義的帶領下,成功完成冬暖式蔬菜大棚試驗。
頓時,“三元朱”這個名字聞名全國。據當地統計,在1991年后的10年里,全國各地超過70萬人次到三元朱村學習大棚種植。三元朱村不僅成為聞名全國的蔬菜之鄉,也被稱作“大棚經濟”發源地。
4月13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前往壽光三元朱村,探訪反季節蔬菜的生長過程。
“玩棚”的人
“我們自己也吃反季菜”
從壽光城區到三元朱村約12公里的路邊,白色大棚一眼望不到盡頭。“這里基本上是種植黃瓜和苦瓜,從凌晨開始,排著隊的卡車一車接一車地往外拉。”當地菜農向記者介紹。
44歲的王文忠(化名),是在三元朱村最早一批嘗試大棚種植的村民。“兩代玩棚,我自己都有20多年。”王文忠的大棚長75米,這些天每天能采摘近5000斤黃瓜,一斤賣1.8元左右。
在大棚內,王文忠的妻子正在澆灌土壤。記者注意到,黃瓜蒂上的花色分為兩種,一種黃色,一種是深粉色。“那是我們特意用色素做的標記。”王文忠說,深粉色代表已經浸泡過植物激素。
“這個不是秘密了,家家戶戶都在用。”王文忠說。至于食用后有無危害,他們也并不擔心,“我們自己也吃這些菜啊,洗干凈就好了。”
農藥換著用
控制得當不會超標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