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縣思口鎮高枧村旁蜿蜒流淌的小河清澈見底,魚兒在其中悠然嬉戲,引得游客紛紛駐足拍照。近年來,從良好生態環境中嘗到甜頭的婺源農民們,愈發重視河流生態的保護,沿河村民每年都自費投放魚苗,反哺母親河。
“母親河養活了我們世世代代,我們不能忘本啊!”最先提出投放魚苗恢復漁業資源的是慶源村村民江樂。為了恢復河道和溝澗的魚類生態,江樂拿出經商賺的錢,在7年時間自掏腰包8萬元購買魚苗,全部無償地投入到村里的河道內。在他的影響下,不少村民也自發購買魚苗進行投放。現在,河里的魚兒多了,水質改善清澈見底了。
慶源村的做法,引得該縣許多沿河村鎮紛紛仿效,如江灣鎮也啟動了全年禁漁行動。該鎮設立禁漁牌、細化村規民約,一旦發現捕魚、污染河道等行為,將依照相關規定進行嚴肅處理。
沿河村民們驚喜地發現,魚兒多了,有了充足的“口糧”,前來村旁山上棲息的鳥也多了起來。更讓村民受益的是,隨著河流生態越來越好,每到周末和節假日,家家戶戶接待的游客幾乎要爆棚。
除了沿河村民自發投放魚苗,當地漁政部門也是不遺余力。4月16日,婺源縣在該縣境內最大河流星江河投放魚苗兩萬公斤,此活動同時在各鄉鎮展開。婺源縣漁政監督管理站負責人李牛成說,該縣年年組織多次大規模的人工放流活動,2007年以來,累計投放種苗900萬尾。
李牛成介紹,魚兒是河道的清潔工,魚苗在河流里覓食浮游動植物,有效凈化水質,提升河流景觀,也吸引鳥兒棲息,吸引游客觀賞。該縣有清華河、段莘河、江灣河、小港河等多條河流,河流總長約270公里。為防止漁業資源枯竭,該縣劃定了常年禁漁區,對星江河及各旅游景區河流實行封禁管理。允許捕撈的河段,捕撈網具的網目長度不得小于3厘米,且不得使用鸕鶿及其他明令禁止的違法捕撈行為。
由于重視河流生態環境保護,大量的冬夏候鳥前來棲息。該縣野保部門介紹,婺源森林覆蓋率高達82.6%,成為珍稀鳥類的天堂,目前擁有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36種,其中有白頸長尾雉、中華秋沙鴨等。世界瀕危鳥種黃喉噪鹛,也由最初發現時的100多只增加到目前的200多只。
來源:食品產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