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宣布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補貼試點,這意味著實行了5年之久的大豆收儲政策走向終結。
4月17日,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副會長、益海嘉里集團油脂總監涂長明對和訊網坦言,今年將是國產大豆重新找回自身價值的開始。
"中國去年進口大豆6300多萬噸,折合成需要種植的面積為7.8億畝,而中國是不可能從18億畝耕地中拿出這么多去種植油料作物的,所以中國要正視油料必須依靠進口的事實。"涂長明說。
由于國產大豆沒有價格優勢,為保障農產品(000061,股吧)種植面積及保護農民的利益,中國從2008年起對大豆實行臨時收儲政策。2013年,國產大豆臨時收儲價為4600元/噸,而美國大豆進口折算到港價不到4200元/噸,南美大豆更低至4000元/噸左右,受利潤驅使,國內大部分大豆壓榨企業大量依賴進口大豆,國內大豆銷售不佳,農民叫苦連天。
更為嚴重的是,收儲政策所期待的穩定農作物種植面積嚴重落空,大豆主產區黑龍江種植面積呈現連續萎縮的態勢。
"收儲政策會擾亂市場價格,間接推高進口大豆成本,根本起不到保護國產大豆的作用,還會增加消費者的負擔。"涂長明說。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國產大豆長期與進口大豆進行不平等較量。"進口大豆的出油率高于國產大豆,價格也便宜,如果跟進口大豆拼壓榨,國產大豆永遠沒有勝算。如果挖掘國產大豆在蛋白質含量方面的優勢,這個矛盾就會迎刃而解。"
涂長明告訴和訊網,目前益海嘉里集團已經利用國產大豆開發了202種高附加值產品,其利潤可達到1300元/噸,如果把國產大豆用于榨油,每噸將虧損200元。
由此看來,通過財政補貼振興國產大豆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其真正出路在產業升級,而益海嘉里旗下的秦皇島金海糧油工業有限公司已經悄然成為國產大豆產業升級的龍頭。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