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這種廣為人知的小青菜品種,還有上海白菜、蘇州青、青江菜等多個名稱,是華東地區最常見的小白菜品種。
但這種原為上海本土產的小青菜,在前些年90%以上的種源卻是“日本造”。由于當時種源依靠從日本進口,曾一度推高了市場上的菜價。
這個“秘密”,是長征蔬菜種子公司總經理歸為民在2000年隨上海種子協會去美國訪問,在新澤西州一個農場參觀考察時發現的。
歸為民順便打聽了這種日本上海青種子在美國的價錢,當時折合人民幣竟然高達1000元/斤。而在中國,這種常規品種的青菜種子,價格不過8元/斤。
多年后,歸為民向時代周報記者坦言,當時日本上海青深深刺痛了作為中國大牌種子公司老總的他。他下定決心要培育出一種能超過日本上海青品種的青菜。
歸為民回國后發現,上海青是在中日建交后被日本武藏野公司引進到日本的。這家公司通過育種技術,將上海青改良成新的雜交品種“華王”,即俗稱的“日本上海青”,然后轉賣到世界各地。
由于當時中國人沒有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日本人很隨便就把上海青的種子拿回去了。歸為民沒想到,自己幾十年來一直在育種的上海青,占領世界市場的竟然是日本人改良的品種。
其實不僅上海青是“日本造”,國人日常吃的普通蔬菜中,有不少品種也是依賴進口的洋種子。公開數據顯示,目前洋品種已控制中國蔬菜種子50%以上的市場份額,幾乎涉及所有蔬菜品種。此外,洋種子還全面進入中國的大豆、玉米、小麥、花卉等領域,并逐漸形成壟斷之勢,目前占據市場80%的利潤。
江蘇省鎮江市農科所原所長趙亞夫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蔬菜中像包菜、青花菜、芥藍、番茄、黃瓜等,多數是由洋種子培育的。本土蔬菜種子則日漸稀少,不少品種瀕臨滅絕,甚至已經消失。
《農民日報》此前曾引述公開數據稱,來自國外的洋種子品種超過200種。這些種子種出的蔬菜產量高、經濟效益好,在中國種子市場占有很大份額。
以江蘇省為例,目前當地蔬菜種植的高檔品種中,國外種子占60%。江蘇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員羊杏平稱,普通大規模種植的蔬菜品種中,國外種子占20%。
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中國種業只有實現自主研發上的突破,才能有力地與外企抗衡。值得慶幸的是,中國政府也成立了首只現代種業發展基金,該基金募集目標為50億-80億元,用以扶持中國的種子企業。
來源:食品產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