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菜4分錢一斤,連本都掙不回來,難怪有的菜農干脆將它切碎還田,還可攢點兒有機肥。《多收了三五斗》里的場景,在今年又一次上演了,“菜賤傷農”現象何時是個盡頭?
最近幾年,肉賤傷農、果賤傷農、菜賤傷農等事件幾乎年年都會上演,形成社會的一個“怪圈”。今年海安縣“菜賤傷農”,只是這個“怪圈”里的一個節點而已。也許有人會責怪農民短視和趨利,不面向市場,只顧盲目擴大生產規模,從而導致了來年農產品供過于求。可想過一個問題沒有,當整個社會熱衷于快餐式賺錢的時候,農民同樣希望在價格大漲時狠賺一把,同樣希望很快發家致富,故而就沒有理由去“教導”農民風物長宜放眼量了。
“菜賤傷農”,固然反映出的我國農業基礎薄弱、農副產品流通體系不健全等深層次問題,但于地方政府而言,是否有工作不到位的情形呢?面對一個又一個農產品價格“怪圈”,地方政府不能苦笑著說“無能為力”。因為市場經濟絕非放任不管,地方政府的“手”完全可以發揮應有之作用。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出臺一些補貼和保護的政策,在菜農遇到菜賤的時候拉他們一把;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應該積極作為,給予更多的蔬菜生產指導信息,如農業部門在信息統計匯總的基礎上,在需要的時候向農民發出預警,以便讓損失降至最低。
“面朝黃土背朝天”,這是菜農們勞作時的艱難情景。在中央切實要求轉變工作作風、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今天,地方政府怎么去竭誠為菜農提供幫助和服務,是一個現實而緊迫的問題。(雅風)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