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三集《時節》播出之后,觀眾們不一定能記住導演顛來倒去用幾個地方講述的“美食與時節”的關系,但一定記住了切糕的驚鴻一瞥。
美食沒多少科普看個飽
在《時節》開播前,有消息稱,因為連續兩周被觀眾抱怨“人文太多美食太少”,昨天播出的第三集進行了緊急調整,增加了不少美食的內容。但據記者觀察,第三集中的美食內容數量并不比第一集和第二集多出多少,反倒是大量動植物鏡頭非常搶戲。
之前,第三集分集導演胡博介紹,修改從第一集播出后開始的,時間十分倉促,可供騰挪之處有限:“這一集初剪的版本是80分鐘,在剪出40分鐘播出版本時,已經是‘刀刀見骨’。”
從昨天播出的版本來看,胡博本人的偏好頗為獨特,似乎是著名紀錄片《點蟲蟲》的粉絲,非常喜歡拍攝“植物開花”、“植物上的昆蟲”這一類科普紀錄片中常見的鏡頭,連在講述農民挖筍的場景里,都不忘給路邊的毛毛蟲一個高清大特寫。
此外,《時節》中關于臺灣蘭嶼的飛魚捕撈與制作,是第二季至今為止首次出現與臺灣有關的內容。雖然“飛魚干”這種食物的制作或許是所有美食中最為簡陋的一種,但這一元素對于“舌尖上的中國”這一概念的詮釋意義重大。
葡萄手抓飯新疆有切糕
“切糕恒久遠,一斤永流傳”,曾在去年年底因一系列事件引發網絡廣泛熱議的“切糕”或許是《時節》中最引人注意的亮點之一。紀錄片中非常認真地講述了這種學名“瑪仁糖”的食物其主要配料:葡萄糖漿以及核桃等堅果果仁,然后給了它好幾個威武霸氣的鏡頭。
切糕并非《時節》中唯一的新疆元素。這一集里,用了相當長的篇幅講述吐魯番的葡萄種植和葡萄干制作,而驚艷的維吾爾少女和她們家的“手抓飯”是整集之中最吸引人的美食之一。
來源:武漢晚報(武漢)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