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從貴定縣政府辦公室獲悉:由于受國家有關政策規定及市場等諸多因素限制,目前該縣大鯢產業發展遭遇“瓶頸”,養殖戶紛紛喊“惱火”。
養殖娃娃魚10年發展初具規模
據介紹,2004年以來,貴定縣委、縣政府充分利用縣境內盛產野生大鯢(俗稱娃娃魚)的自然資源優勢,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形式發展大鯢產業,并取得了可喜成績。2008年,該縣大鯢養殖被列為國家科技部“富民強縣”產業化扶貧項目和全省農業產業化發展重點項目,成為貴定縣助農增收、脫貧致富的重點產業。
截至目前,貴定縣原17個鄉鎮50個行政村累計發展大鯢養殖農戶達1576戶,養殖規模達36萬尾,商品鯢存池量13.2萬尾;養殖企業15家,大鯢馴養繁育基地1個,大鯢繁殖基地2個,仿生態繁殖場12個,種鯢存池量6500對,年可繁殖8.6萬尾大鯢幼苗。按照《貴定縣大鯢產業發展規劃》,預計到2015年,全縣養殖規模將達到60萬尾。
銷售渠道窄價格下跌至400元/斤
但是,隨著大鯢產業發展的縱深推進,目前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即商品鯢銷售渠道不暢,由于逐年擴大養殖規模,目前可上市商品鯢數量迅速增加,受銷售渠道限制,價格下跌至400元/斤,養殖農戶經濟利益嚴重受損。大鯢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按照國家政策規定,除銷售方具備馴養繁殖證、經營利用許可證、運輸證等各項手續外,采購方也必須持有當地省級漁政部門頒發的《經營利用許可證》,方能采購、加工、經營。由于銷售渠道窄、市場小,銷售不暢,成為當前制約大鯢產業發展的最大因素。另外,大鯢開發力
度不夠,大鯢的價值遠不只是食用,更重要的是醫藥、保健、美容、科研、觀賞等。大鯢產業的定位應是近期食用,遠期藥用開發為主,藥食兼顧,綜合利用。而當務之急,則是開拓市場,重振農戶養殖的積極性,繼續做大總量,為精深加工打基礎、作準備。
政府高度重視多種方式拓展市場
此問題已經引起黔南州和貴定縣政府高度重視,正在想辦法采取有效措施放開市場準入,拓展銷售渠道,即向省相關部門申請幫助協調各地區(縣市),對愿意經營大鯢的酒店核發《經營利用許可證》,持證合法經營;與省外相關部門進行對接協調,使該縣在愿意銷售大鯢的地區設置若干銷售直銷網點,面向各大酒店及當地群眾提供貴定鮮活大鯢。貴定縣將對供應省內外市場的大鯢一律實行編號、打碼、防偽檢測,設備由貴定縣免費提供。貴定縣還將對各酒店廚師免費提供大鯢烹調制作培訓,積極放開省內外市場,為貴定縣大鯢養殖注入新的活力,帶動更多養殖農戶脫貧致富。
據了解,大鯢開發前景十分廣闊,目前全國尚無精深加工企業。貴定縣將實施產品研發,謀求精深加工,向省有關部門申請幫助推介、引進有較強實力的企業和科研機構對大鯢在美食、醫藥、保健、美容等方面進行深度研發,搶占先機,投資實施精深加工項目。有助于貴定縣乃至黔南州、貴州省大鯢產業的做大做強。
來源:貴州都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